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检验杂谈 查看内容

一名检验师的考试笔记:临检篇+血液学篇+免疫篇

2018-3-10 00:00| 编辑: 小桔灯网| 查看: 1570| 评论: 0|来源: 检验医学

摘要: 临检篇1.肝素多为肝素钾盐和钠盐,通过加强抗凝血酶II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进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也是动脉血气分析常用的抗凝剂。2.枸橼酸盐能与 ...


临检篇

1.肝素多为肝素钾盐和钠盐,通过加强抗凝血酶III灭活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阻止凝血酶的形成,进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肝素是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理想抗凝剂,也是动脉血气分析常用的抗凝剂。

2.枸橼酸盐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抗凝作用不如其他抗凝剂。是输血保养液的成分。

3.瑞氏染液中的缓冲液是磷酸盐,目的是缓冲溶液PH值。瑞氏染液的最适PH值是6.4-6.8。

4.造血干细胞到网织红细胞需要72小时。网织红到成熟红细胞需要48小时。离体血液中的网织红细胞仍然会继续成熟,所以网织红计数应及时测定。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脾处破坏。

5.健康成年人周围血液中,除网织红细胞外,均为正常形态的成熟细胞。

6.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化时增多,常作为诊断指标之一。

7.镰形红细胞:红细胞所含的异常血红蛋白S(HbS),在缺氧环境中溶解度降低,形成长形或尖形的结晶体,使红细胞膜变形,形成镰形。

8.裂片型红细胞是红细胞通过管腔狭小的病变微血管或微血栓的纤维蛋白丝切割所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时增多。

9.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色和灰红色。是因为胞质内残存的少量嗜碱性RNA与嗜酸性血红蛋白同时存在,因而呈现嗜多色性。

10.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和溶解后所剩余的部分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11.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内颗粒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嗜天青颗粒较少,约占20%属于溶酶体。特殊颗粒数量较多,约占80%。嗜酸性粒细胞中的嗜酸性颗粒属于溶酶体。嗜碱性粒细胞中的嗜碱性颗粒属于肝素和组胺,肝素具有抗凝作用,组胺参与过敏反应。

12.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平常中性颗粒大,大小不均,随机分布的紫黑色和深紫褐色颗粒称为中毒颗粒。

13.正常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以2-3叶多见,杆状较少,两者比值约为13:1。

14.核左移常见于严重感染,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急性溶血。周围血中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大于5%,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又分为再生性核左移和退行性核左移,再生性核左移是核左移并伴白细胞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退行性核左移是核左移并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表示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特殊的感染类型,如伤寒。

15.核右移:周围血液中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大于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严重者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是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与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代谢药物使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核右移是正常现象。但在疾病进行中突然出现核右移,是预后不良的征兆。

16.红细胞稀释液Hayem液 包括氯化钠(调节渗透压),碳酸钠(增加红细胞悬浮性),氯化汞(防腐作用)。

17.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我国推荐的首选方法,血液经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液作用后,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除硫化血红蛋白外其余各种血红蛋白皆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氰化高铁血红蛋白,该物质在540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

18.MCV 红细胞平均体积   HCT÷RBC=MCV;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Hb÷RBC=MCH;MCHC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Hb÷HCT=MCHC

19.网织红细胞简称Ret,是介于成熟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之间的过渡细胞。因其胞质中残存的核糖核酸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不需要固定)后呈现点状和线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I型丝球型    II型网型   III型破网型  IV型颗粒型。正常情况下,I型和II型存在于骨髓,外周血中以IV型为主,III型少见。

20.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常作为铅中毒的诊断筛选指标。

21.魏氏法,是推荐测定血沉的参考方法。使用的抗凝剂为109mmol/L的枸缘酸钠。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为1:4,抗凝剂浓度过高会使血沉减慢,抗凝剂用量过大时,会使血沉加快。温度过高时,血沉也会加快。血沉的变化大多是由于血浆中蛋白质的变化所致,特别是纤维蛋白原,球蛋白,crp等蛋白质。

22.血液中的有核红细胞不能被稀乙酸破坏。所以干扰手工白细胞的计数。校正公式为:校正后的白细胞数=校正前的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的同时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23.白细胞总数安静时降低激动时升高,早上较低午后较高,高值和低值可相差一倍。

24.6-9天,4-5岁是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两次交叉。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数均较高,二到三岁时开始逐渐降低。

25.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使淋巴细胞数减少。

2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乙醇-伊红稀释液,其中乙醇为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甘油可防止乙醇挥发,碳酸钾促使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溶解破坏。

27.SLE:系统性红斑狼疮。LE因子:系统性红斑狼疮因子,属于IgG型自身抗体(抗核蛋白抗体)。LE因子可使白细胞受累退化,导至细胞核DNA裂解失去原有的正常结构,变成游离肿胀的圆形或椭圆形烟雾状的均匀性物质,称为游离均匀体。均匀体吸引了若干完整具有吞噬功能的吞噬细胞(常为中性粒细胞),形成花形细胞簇。最后,在补体作用下,被其中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形成LE细胞。

28.血小板产生于骨髓中成熟的产板巨核细胞,由胞质脱落而来,寿命为7-14天。首选方法为草酸氨溶血直接计数法。

29.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的异质性(即大小不一程度)的指标。

30.全血是非牛顿流体,血浆是牛顿流体。血浆粘度主要取决于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粘度主要取决于血细胞的数量。

31.ABO血型是由红细胞上血型抗原和血浆中血型抗体共同决定的。血型基因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BO血型基因位于九号染色体的长臂三区四带。该位点有A,B和O3个等位基因,A,B为显性,O为隐性。

32.组织细胞合成并分泌的水溶性A,B,H血型抗原多为半抗原,称为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体液和分泌物中,但脑脊液中没有,因为有血-脑屏障的存在。

33.Rh血型遗传基因位于一号染色体短臂上,Rh基因是连锁基因,目前已发现40多种Rh抗原,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有:D. E .C .c. e5种。其抗原强度也以此为顺序。D发现最早,抗原性最强,仅次于ABO系统抗原。

34.新生儿ABO溶血最常见。Rh溶血少见,但Rh溶血严重,且多发生于第二胎。

35.血液ACD保存液: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血液CPD保存液:枸橼酸盐,磷酸盐,葡萄糖。

36.肉眼血尿,每升尿液中含血量达到1ml,尿液呈淡红色。镜下血尿,离心沉淀后镜检高倍镜下一个视野超过三个红细胞。

37.正常尿量1-2L,超过2.5L为多尿,小于400ml或每小时小于17ml为少尿。


血液学篇

1.M3常见严重而广泛的出血。急淋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绿色瘤多见于急粒。皮肤黏膜损害多见于急单。慢粒最突出的是巨脾。

2.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vWF,可介导血小板与暴露血管内皮细胞下胶原黏附。

3.毛细胞白血病酸性磷酸酶强阳性,且不被L-酒石酸抑制。

4.慢淋的常见死亡原因是感染。

5.非霍奇金淋巴瘤易合并急性白血病。

6.蛋白c和蛋白s协同作用下,可将凝血因子V和凝血因子VIII裂解。

7.骨髓纤维化易出现干抽,且周围血中幼稚红细胞和幼稚粒细胞易见,是因为骨髓纤维化时可导至骨髓外造血。

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OX阳性率小于等于3%。

9.多核巨细胞是诊断恶性组织病的特异性细胞,且NAP明显下降。

10.HbA是正常成年人血中主要的血红蛋白,占总量的95%至97%。

11.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减少更明显。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更明显。

12.对凝血酶不敏感的凝血因子是VII。

13.氯醋酸AS-D萘酚酯酶是粒细胞的特异性酯酶,且随着粒细胞的成熟逐渐减弱。

14.恶性淋巴瘤的确诊需要淋巴组织病理活检。

15.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异细胞是火焰状瘤细胞。

16.我国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中,发生率最高的是M2。

1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片,做碘酸-雪夫染色时,白血病细胞呈红色块状阳性,而胞质底色不红。

18.蔗糖溶血试验,热溶血试验,含铁血黄素试验,只做为PNH的筛选试验,只有标准化的酸溶血试验(Ham试验)阳性为确诊试验。

19.遗传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渗透脆性增高。

20.蚕豆病(G-6-PD缺乏症)用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降低。

2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的标准之一是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小于等于5%。

22.胎儿期的血红蛋白主要为HbF(α2γ2)出生后将至成年人。

23.血红蛋白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四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的四聚体。合成受铁,原卟啉和珠蛋白合成的影响。参与血液PH的调节。

24.异丙醇沉淀试验:17%异丙醇溶液中,不稳定血红蛋白在5分钟时出现浑浊,20分钟内出现沉淀。

25.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的出血时间延长,患者最常见的血小板抗体为IgG。该病的最有价值试验是血小板寿命时间测定。

26.巨幼细胞性贫血是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最常见红细胞大小不一。

27.溶血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增高,可高达20%。

2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因为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Hb Barts病时,无α链生成,而形成Hb Barts(γ4)。

29.缺铁性贫血的转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30.既有大片段FDP ,又有纤维蛋白单体存在时,3P试验才阳性。DIC晚期只有FDP,无纤维蛋白单体(消耗尽),所以为阴性。

31.血细胞形成顺序:红 粒 巨 淋 单。

32.华法林,维生素k拮抗剂,可以抑制II,VII,IX,X。

33.血友病甲缺乏凝血因子VIII,血友病乙义缺乏凝血因子IX。



免疫篇

1.脾脏是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富含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

2.辅助性T细胞表达CD4,识别结合MHC-II类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受体。细胞毒性T细胞表达CD8,识别结合MHC-I类分子。

3.CD2是成熟T细胞膜表面的特有标志,是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可与绵羊红形成E花环,进而测定外周血中T细胞数。

4.未成熟的B细胞一般只表达mIgM,成熟的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IgD。

5.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防御能力过高时,引起超敏反应。过低时表现为易受感染和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功能异常时可导至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免疫监视异常时可导至肿瘤发生。

6.CD19在B细胞整个生长发育过程都存在,是B细胞特异性标志。

7.只表达mIgM的B细胞为B1细胞,同时表达mIgM,mIgD的B细胞为B2细胞,B2细胞分化之后可以产生记忆细胞,B1细胞则不能。

8.辅佐细胞的共性:一,全部表达MHC II类分子,抗原递呈的能力与表达MHC II类分子的数量相关。二,具有吞噬作用,是辅佐细胞处理抗原的基本前提。

9.MHC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即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人类的MHC称为HLA复合体,位于第六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根据特性不同,可分为三类:I 类 II 类 III类。 MHC I类包括A B C三个位点,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主要识别参与内源性抗原的递呈。MHC II类主要由DR DQ DP三个亚区构成,主要表达于B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抗原递呈细胞,主要参与外源性抗原的递呈。MHC III类位于I类和II类基因区之间。其中I类分子是引起同种异体器官移植时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

10.抗原一般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二,抗原性,又称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或半抗原。

11.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所有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并非所有免疫球蛋白都是抗体。

12.根据免疫球蛋白分子重链恒定区的氨基酸组成,排列顺序及抗原特异性的不同将免疫球蛋白分为IgG,IgA, IgM, IgE, IgD等五类。

13.IgG: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是机体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重要抗体。半衰期相对较长。出现的晚,消失也晚。

14.IgM:由五个单体,通过一个J链和二硫键连接而成的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又称为巨球蛋白。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免疫球蛋白。五聚体IgM含有十个Fab段和五个Fc段,具有很强的抗原结合能力和激活补体的能力。不能通过胎盘。是初次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在早期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15.IgA:分为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分泌型IgA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黏膜表面的分泌型IgA可阻止病原微生物粘附与细胞表面,阻断感染。婴儿可从母乳中获得分泌型IgA。

16.IgD:在血清中浓度很低。个体发育中合成较晚。半衰期很短,仅三天左右。是构成BCR的重要成分。

17.IgE:含量最少。最晚出现。引起I型超敏反应。

18.补体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C3。含量最低的是D因子。

19.补体性质极不稳定,56℃ 30分钟可使血清中绝大部分补体丧失活性。肝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补体的主要产生细胞。豚鼠血清中补体含量丰富且稳定。

20.三条补体激活途径出现的先后顺序是旁路途径,MBL途径和经典途径。

21.CH50溶血实验用于测定人血清中总补体含量。

22.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不形成共价键,只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主要包括库伦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提供的作用力最大。

23.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二者充分结合,沉淀物形成快而明显,称为等价带。等价带左侧,抗体过剩称为前带。等价带右侧,抗原过剩称为后带。

24.单向免疫琼指扩散用于定量检测。

25.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的区别是弗氏完全佐剂中加死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

26.细胞融合最常用的方法为聚乙二醇(PEG)。

27.HAT培养基是一种选择性培养基,其中含有次黄嘌呤(H),氨基蝶呤(A),胸腺嘧啶(Y)。氨基蝶呤作为叶酸的拮抗剂,能阻断从头合成途径合成DNA。

28.I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由IgE和IgG4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不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常见于普通的过敏反应。

29.II型超敏反应又称细胞毒型超敏反应,由IgG或IgM抗体介导,补体参与。出现细胞溶解组织损伤。常见于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

30.III型超敏反应又称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是由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补体激活等作用下,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中性粒细胞侵润的过敏反应。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

31.IV型超敏反应又称迟发型超敏反应。由T淋巴细胞介导。抗体不参与。常见于移植排斥反应,接触性皮炎。

32.杂交瘤技术中最常用的饲养细胞是巨噬细胞。

33.荧光免疫技术中应用最广的镧系稀土元素是铕。

34.具有粘附玻璃和塑料表面特性的细胞是单核细胞。

35.与尼龙面结合的细胞是B细胞。


仅供参考!未完待续


来源:检验医学

罗江彭  虞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