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测序的不可能三角通常指的是:测序准确性、测序通量与测序成本:
- 1.准确性 - 通量权衡
- 提高测序准确性通常需要更精细的实验操作、更高质量的试剂以及更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例如,在一些基于化学反应的测序方法中,为了确保碱基识别的准确性,可能需要增加反应循环次数或者采用更精确的检测仪器,但这往往会降低测序的通量。
- 像传统的Sanger测序法,准确性较高,可达到99.99%左右,但它的通量相对较低,一次只能测定一条DNA链的序列,难以满足大规模基因组测序的需求。
- 2.准确性 - 成本权衡
- 若追求高准确性,就需要使用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和高质量的耗材。例如,某些高端的测序仪配备了最先进的光学检测系统和特异性的酶试剂,这使得成本大幅增加。
- 一些新兴的单分子测序技术,虽然在准确性上有很大提升潜力,但由于其技术复杂性,目前设备昂贵、试剂成本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 3.通量 - 成本权衡
- 提高通量是测序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如二代测序技术(NGS)实现了大规模并行测序,大大提高了通量。然而,为了实现高通量,需要构建复杂的测序平台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系统,这导至了成本的上升。
- 例如,一些高通量的测序仪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海量的测序数据,但仪器的购置成本、维护成本以及配套试剂的成本都非常高,使得测序项目的总体成本居高不下。
针对基因测序仪的“不可能三角”(准确性、通量、低成本),可通过以下策略实现动态平衡: - 1.技术创新突破瓶颈
- 2.场景化灵活适配
- 3.产业链协同降本
- 4.渐进式迭代优化
其实是四角,成本、速度、准确性、通量,想起来了下次再扩续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