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2023年)显示,近年来,我国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目逐年攀升。202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高达241.9万份,其中,心血管疾病用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数排名第三位,用药风险需要尤其关注。[1] 国外最新数据,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2025年3月在《PLOS医学》发表最新研究表明,过去60年里,英国药监部记录超100万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发现9%不良反应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75%与三个关键基因CYP2C19、CYP2D6、SLCO1B1所致,47%是精神科药物,29%是心血管药物。[2] 世卫组织(WHO)预测,2025年我国慢性病药物费用将超过2,500亿美元,其中约有50%属于无效支出。[3]已有众多临床试验表明,通过药物基因检测指导用药处方,例如调整剂量或选择不同的药物,可以显著改善和提升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物基因检测迎来高速发展 随着国家“精准医疗”战略推进,合理用药政策落地和各省区用药检测项目的医保支付与收费规范出台,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作为提升个体诊疗质量的重要部分,建立完善的基因检测应用体系,改变传统“千人一药”处方模式,实现真正的精准医疗,需要全行业共同推动。 2022年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 要求降低用药错误风险,积极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加强用药安全监管。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等,识别用药风险,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精准指导用药种类和剂量。药物基因检测是精准用药的基础,其通过检测与药物代谢、疗效及毒副作用相关基因位点的多态性,为受检者提供个体化用药信息。 放眼全国,药物基因检测被纳入基本医疗服务,关于药物基因检测医保支付与收费规范指导文件遍地开花,2025年药物基因检测市场必定是焕然一新的局面。 前瞻布局 聚力共赢 凯普生物依托深厚的技术沉淀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开发基于基因层面个体化用药指导检测产品线,已有五项产品(叶酸、华法林、氯吡格雷、他汀、硝酸甘油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涵盖心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等多个领域,深度挖掘基因信息与精准用药的关联,为实现更优质、高效的医疗干预开辟新路径。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医药经济报》 [2]Magavern, E. F., Megase, M., Thompson, J., Marengo, G., Jacobsen, J., Smedley, D., ... & Caulfield, M. J. (2025). Pharmacogenetics and adverse drug reports: Insights from a United Kingdom national pharmacovigilance database. PLoS Medicine, 22(3), e1004565. [3]来源于“健康界”的《解决“吃不起药”问题的不只有医保 还有个体化用药》,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180725/content-10302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