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光学检测技术几乎统治了我们常见的实验仪器,而咱们行业中最常见到有三种发光,分别是生物发光、化学发光以及荧光,今天来聊聊他们的原理及应用。一般来说,由活体生物体内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荧光素氧化,并将化学能转化为光能,且这个过程需要ATP(三磷酸腺苷)的参与,这个不需要外界光源参与的过程被称为生物发光。 (海肾)这个发现过程恰恰是科学对世界认知的一次实证,当时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在20世纪40年代左右,其原理终于被揭晓。科学家在萤火虫体内提取出了荧光素酶(催化酶)和荧光素(底物)两种关键物质,并阐述了整个过程,发光机制被破译,即荧光素 + ATP + O₂ → 氧化荧光素 + CO₂ + 光。随后,其他科学家成功解析了萤火虫荧光素的完整化学结构,并实现了人工合成,这使得它能够作为商业试剂被广泛使用,最常见的场景如下。报告基因检测: 将荧光素酶基因连接到目标基因的启动子后面,一旦目标基因被激活表达,就会同时表达荧光素酶,加入底物后就会发光,发光强度直接反映目标基因的活跃程度。在此应用中,萤火虫和海肾发光体系无疑是当之无愧的代表,两者的组合成就了一段试剂“佳话”--双报告基因系统。体内成像: 将表达荧光素酶的细胞或微生物植入小鼠体内,通过注射底物荧光素,可以用高灵敏度相机观测肿瘤生长、感染进程、基因表达位置等,是一种强大的非侵入性活体成像技术,可以无创、实时地在活体动物体内追踪肿瘤转移监测、基因表达、观察感染过程、评估药物效果。ATP含量检测: 由于反应需要ATP,发光强度与ATP浓度成正比,因此可用于检测细胞活性、微生物数量(如细菌污染检测)。所谓化学发光,专业解释为两种或多种化学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一个处于激发态的中间体,当这个中间体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其发光能量来自于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即化学能。这个过程分为两种,直接发光和间接发光。直接发光是最简单的化学发光反应,其标记物(如吖啶酯)自身具有发光基团,在免疫反应后,仅需加入碱性溶液和过氧化氢等氧化剂,即可直接发生发光反应,无需催化剂。间接发光其标记物是酶(如ALP或HRP)。免疫反应后,加入相应的发光底物(如ALP对应AMPPD,HRP对应鲁米诺),酶催化底物反应并产生光信号,又称酶促化学发光。在化学发光体系中,目前常用的直接发光标记物有鲁米诺类和吖啶酯类,间接发光有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LP),发光底物以鲁米诺、AMPPD为代表。此应用中最为普及的当属与免疫相结合的分析检测手段,行业内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CLIA),另外在科研实验里,蛋白电泳转印后通过ECL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则是最为常用的。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 最经典的应用,用HRP标记的二抗与目标蛋白结合,加入化学发光底物后,HRP催化底物发光,通过曝光或化学发光成像来检测蛋白条带。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与Western Blot类似,用于检测溶液中的抗原或抗体,发光信号代替颜色信号,灵敏度更高,在体外诊断商业化已非常流行。我们平常所说的“荧光”其实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些物质在入射光撤去后仍能较长时间发光,这种现象称为余辉,而真正的荧光,是一种光致发光的冷发光现象。荧光与前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需要外光源激发,通过吸收光子获得能量(前两者是化学能),外源光停止后,荧光会立刻消失,其原理是荧光是短波长的光激发,电子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电子需要重新回到基态,这时损失的一部分能量,会以荧光的形式呈现。市面主要采用GFP、RFP或荧光染料进行标记,用荧光蛋白或染料产生的荧光就可以形成体内的荧光光源。这种常见的染料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羟基荧光素(FAM)、Cy3、Cy5等,另外还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可以通过其基因插入到目标物)。常见应用如QPCR中的荧光染料,Qubit仪器的核酸定量,二代测序仪器等。这种荧光染料一般使用比较简单,也比较便宜,但最大的麻烦在于背景噪声大,难以去除。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