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诺辉健康已经连续停牌了18个月,来到了退市边缘。 诺辉健康当年是顶着“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的光环登上港交所的,市值一度冲破410亿港元。然而一切不过三年光景,审计机构德勤对诺辉健康提出了财务方面的质疑,直接导至港交所启动停牌程序。 按照港交所的规定,公司共有18个月的时间解决导至停牌的财务问题,在此期间,只要保持季度更新复牌进度,公司依旧可以恢复身份。但诺辉健康已经3个月停止发布相关消息,也已经过了18个月红线。这几乎宣判诺辉健康从港股退市。 早筛市场前方已经白骨皑皑,市场上却还是有不少勇者发起冲锋。9月28日,另一肿瘤早筛企业武汉艾米森递交了上市申请书,前面还站着今年5月已经成功上市的觅瑞等。肿瘤早筛还会被市场接受吗? 预期内退市诺辉健康的财务问题实在是太夸张了。依照诺辉健康自己的说法,公司在2023年预期总收入将达到20亿元左右,是2020年营收的28倍。但是业绩审计机构德勤表示:此前,诺辉健康曾通过不断压货方式,营造了九成的虚假销售收入。 2024年,诺辉健康收到德勤关于质疑销售真实性等问题的关注函,并被港交所勒令停牌。依据相关规定,公司只要解决了被指出的问题,还是有机会复牌的,但可能是回天乏术,诺辉健康自己放弃了。 2024年8月,诺辉健康发布公告称,委任共同临时清盘人接管公司资产及事务的管理。公司董事会的权力被暂停,直接令资本市场失去了信心。据悉,上海光大证券、博时基金、兴银基金等投资机构陆续下调诺辉健康的股价估值,目前已降至0.01港元,几乎“归零”。随后诺辉健康CFO高煜等高管接连离职、公司创始人朱叶青最终也离职,公司管理层几乎崩塌。 财务问题先放在一边。诺辉健康所从事的肿瘤早筛业务曾在2019年被资本市场极度看好,不光是中国,连美国也有很多早筛企业在这个时期获得大量投资。逻辑很简单:肿瘤治疗技术短期无法突破,早筛或许能打开一条新的道路。 但是,这股风潮在随后的几年很快冷淡下去。到美国上市的中国早筛企业,比如泛生子,2024年4月宣布完成私有化进程,并已正式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燃石医学股价也从高位的39.7美元跌至3.4美元,股价4年缩水91.43%。 肿瘤早筛的产业逻辑还是不够清晰,到底定位成诊疗辅助,还是消费健康?从几家主要公司的实践来看,早筛产品大多处于试验性质,真的要实现“一滴血测癌”还不可能。 “玩法”早就要变了诺辉健康的核心产品是结直肠癌早筛试剂“常卫清”,其实已经算设计巧妙的了,利用的是结直肠癌患病早期就会产生细胞脱落,并从粪便中排除这一特点。比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常见癌种的早筛思路要简单得多。 “常卫清”已经能实现居家检测,意味着有能力覆盖更全面的市场。然而现实中,这个产品依然得不到足够广泛的认可。诺辉健康在最后时期,业务来源主要是打通医院检查端。就在前两个月,诺辉健康的核心产品“常卫清”,还以490万元中标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多靶点早期大肠癌基因检测(粪便)外送服务”,时期为两年。 这对一家倡导“早筛”的基因检测企业来说有点悲哀:医院有更多“金标准”的肿瘤检测方法,不是自检试剂的最好市场。 除了“常卫清”之外,诺辉健康开发的便隐血早筛产品“噗噗管”和针对胃癌的“幽幽管”,都是通过自测或邮寄送检就能得到结果的产品。居家检测和医院检测最大的不同,在于消费使用场景与购买意愿,现在来看,居家检测产品没有太好的市场表现。 如果肿瘤早筛必须和严肃医疗结合到一起,那未来肿瘤早筛企业就面临着改变医院检测方式的重任,这其中的成本,恐怕是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 “常卫清”拿到的是“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目前,诺辉健康如果还想继续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今年11月8日之前拿出相关真实世界研究数据,获得“常卫清”的完全获批。这张证能否续下来,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家药监局对肿瘤早筛类产品的态度。 诺辉健康之后的肿瘤早筛企业,如今年5月成功赴港上市的新加坡公司觅瑞,公司将相当一部分预期压在了胃癌miRNA的早筛产品,从技术层面非常先进。但有行业媒体指出,中国的药品注册难度可能要比国外大很多。9月28日,国内另一肿瘤早筛企业武汉艾米森的产品线,布局肝癌、尿路癌适应症,锚定医院检测市场。 大众想象中的“预测癌症”产品,恐怕还要等好多年后才会真正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