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直努力的大浩! 于是有些同行/朋友以及合作伙伴来找到大浩咨询。本文就以百日咳发病数增长,以及其可能导至增长的原因这两个部分作为文章的主要核心来讲述。 2.问题与反思:百日咳:发病数增长与背后的原因 大浩先来介绍一下百日咳作为文章铺垫。 百日咳鲍特菌,又称百日咳杆菌,革兰染色阴性,其表达多种毒力因子,产生大量毒素和生物活性产物,最重要的毒力因子是百日咳毒素(PT),具有促分裂活性,影响淋巴细胞循环,并作为细菌与呼吸道纤毛细胞结合的黏附素。 百日咳杆菌的患者、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至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而其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为人群普遍易感。 百日咳杆菌带来的并发症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其中以肺炎最为常见,除此以外并发症还包括肺动脉高压及百日咳脑病。 在查阅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时有一段介绍值得注意!过往(共识为2021年发布),对于百日咳病例的诊断,中国仅有个别省份部分医疗机构开展实验室诊断,除此以外其他区域的医疗机构基本以临床诊断为主。既然说到诊断就来聊聊百日咳杆菌的病原学检测方法。在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中提及。 1.细菌培养: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卡他期或痉咳期早期鼻咽拭子标本阳性率高,病程3周以后阳性率较低。既往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且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或者病程超过3周的患者,检出率较低。 2.核酸检测:鼻咽拭子或者鼻咽洗液标本中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发病3周内阳性率高。 3.血清学检查:末次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间隔超过1年的病例,单份血清百日咳鲍特菌PT特异性IgG浓度超过诊断急性感染的标准阈值,对于咳嗽≥2-3周的百日咳病例诊断价值大。恢复期血清PT-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近期接种过疫苗)适用于回顾性诊断。 目前国内获证的百日咳检测产品较少,仅有7款相关获证产品上市,而其中核酸检测产品仅包括BJ、YF及SS三款。但据了解多家公司百日咳核酸检测产品有望于今年内获证,其中还将包括分子POCT等方法。 针对确诊的百日咳而言其用药如下表。 进入文章正题,先聊百日咳发病数的增长。我们来看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2024年1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4年1月(1月1日0时至1月31日24时),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报告法定传染病3427657例,死亡2198人。其中百日咳报告发病数15275例、死亡5例。 有文献显示,2006-2010年百日咳年均报告发病率已降至0.2/10万。近年来,虽然中国3剂次百白破疫苗报告接种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但百日咳报告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2019年报告发病率已达2.15/10万,再结合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大浩认为我国百日咳的发病数确实是上升了。 但百日咳发病数增长的背后有哪些原因? 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年6月第42卷第6期 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官网 汪海波,罗会明,温宁,等.我国2006~2010年百日咳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18(3):207-210. 天津市2010-2012年社区人群百日咳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年12月第35卷第12期 裴亚楠,马骏.2013-2017年天津市滨海新区百日咳流行特征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17):3080-3083,30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