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交叉着写点底层技术的文章吧;最近一直看纳米孔的老古论文,越来越觉得,技术的创新是那么困难,那么多课题组前赴后继,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经费,往往也只是成为了后人的垫脚石,你根本不知道,技术创新何时能够量变到质变,也根本不知道你是否是那个上岸的幸运者; 国人科学仪器创新极少,metoo极多,固然有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本身底子弱、发展晚的必然因素,但如果基础科研继续没有严格的创新评判和激励,而产业经济调控、专利保护还是形同虚设的情况下,那劣币驱逐良币,创新必然没有土壤,行业必然极速内卷,待到安鸿遍野之时,国外的技术创新者又跨过了一条遥遥领先的新河,爬上了又一座我们必须仰望的高峰。 而国内一堆看到illumina专利过期了,才开始跟疯的所谓国产NGS企业,结局不言而喻。 承接三代测序学习笔记-技术起源3,本文我们来讲讲接头的发明故事;附上《繁花》大结局的某段字幕截屏作为前言总结。 马达蛋白的优选及棘轮运作原理 而经过技术起源1、2、3的学习,我们应该都知道了,三代测序的必备组件是,膜,减速蛋白(即马达蛋白),纳米孔蛋白。这是三块大零件。 在三代测序学习笔记-技术起源3里面讲到,MspA最终因为更短的读点造成更特异性的性能取代了a-HL纳米孔蛋白,然后大肠杆菌膜表面孔蛋白CsgG又因为更收缩的孔内读点成为替代者,再之后CsgG和GsgF形成的融合孔道蛋白又因为形成了更独特的双读头结构,成为了更优异的候选者。 而其实马达蛋白的选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理所当然,马达蛋白肯定必须有和DNA/RNA有极佳的亲和力,又有着棘轮/齿轮般的结构功能。科学家一开始瞄着的就是 天然的核酸酶类,大自然就是巨大的工具宝库,各种工具酶实在太多了,有一些公众号写得特别好,比如:用于“修饰核酸分子”的工具酶,“DNA聚合酶”都有哪些你知道么?;为了筛选可靠的工具酶类,比较知名的研究有:能结合单链DNA的大肠杆菌外切酶 I(Escherichia coli Exonuclease I ),能结合RNA的噬菌体phi8的APT酶(bacteriophage phi8 ATPase ),还有几种3'-5'外切酶活性缺失的DNA聚合酶如 家族A DNA聚合酶(A-family DNA polymerases)、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Klenow片段(Klenow Fragment )、噬菌体T7的DNA聚合酶(bacteriophage T7 DNA polymerase, T7DNAP(exo-))等。 在这篇垫脚石文章(研究T7和KF)中:Replication of Individual DNA Molecules under Electronic Control Using a Protein Nanopore;Felix Olasagasti1, Kate R. Lieberman1, Seico Benner1, Gerald M. Cherf1, Joseph M. Dahl1, David W. Deamer1, and Mark Akeson1,*,作者做了非常有意思且烧脑的方法学探索: 然后通过复杂的缓冲液化学环境和正反电压的控制:穿过纳米孔,通过线头把阻断链撤掉脱落,带负电的DNA链通过纳米孔,但是控制好,不能都跑过去就完了!然后再反相电压,让核酸拉扯着DNA在纳米孔中反向移动,然后没有阻断链的保护下,DNAP又能结合上去,然后DNAP行使棘轮的功能,让DNA链再通过纳米孔。 可以想见,这种复杂的机制,带来了巨大的不可控性,难以使测序流程标准化、工业化。 还有一个问题是:T7DNAP(exo-)的确能组装在α-溶血蛋白(α-HL)纳米孔上,也能够在一定电压下将DNA运输到膜的另一端,但是施加电压后,很不稳定,降低了本来就困难的信噪比。 Yvette Kolodji, and Mark Akeson*。证明了phi29 DNAP 结合在纳米孔上的时间是家族A DNA聚合酶的10000倍。再结合phi29 DNAP本身的链置换活性(解链)和3'-5'外切酶活性,设计了两种过孔模式。 这两种机理看起来都不错,存在的问题是都需要依赖对核酸链3′末端进行化学保护:正常的3'末端是OH,而该文章发现如果3'末端是H的话,DNAP的3'-5'外切酶活性会被短暂地抑制。因此在这种条件下,供DNAP和核酸结合的时间窗口也仅有20min。这同样也是不适合商业化测序的。 该篇文章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阻断引物,即让猪八戒抱着西瓜,但是下不去嘴。如下图b,25个碱基长度的阻断引物的5’端有两个吖啶集团,3'端同样也有非互补链的一个线头。下图c证明了这种结构的绝佳稳定性,在phi29 dNTPs (聚合酶延伸DNA的原料)和 Mg2+都存在的条件下,长达5h,保持不被DNAP的外切酶活性或聚合酶活性影响。 最后我们看下纳米孔标准建库方法: 最后一步加tether,是个什么用途呢?该分子就像一个船锚,用于锚定DNA或RNA链,防止在溶液中飘动,并促使其进入纳米孔中。具体什么成分,不想花篇幅了,我猜应该是某种亲脂成分,查专利,查文献,果然如此。 也有文献专门研究此方法: 至此,零件拼图结束.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