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海文件出台,非集采耗材,患者自费支付20%金额,剩余的费用可以医保支付。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至少,茂密的原始森林透露出一缕熠熠的阳光。 政策对产业影响甚远,不亚于原子弹爆炸后产生的后遗症,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东西多了,像伴随着我们长大的计划生育政策,政策制定者当时也没有深入考虑20年30年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但作为代理商,既要考虑我们的短期,也得考虑长期。短期虽有悲伤,但悲伤总会过去,擦干眼泪又是一条好汉。 前几天,河南兄弟告诉我,你做的库克网篮,三明第一轮(还只是第一轮)集采就已经把价格从4800降到1200了。听到这个消息,不难过,那是不可能的。为啥? 首先:我太过于自大了,严重高估了这个产品的段位,硬是没想过,集采政策下,价格第一位,质量与临床效果第二位。当时我认为这个产品,国产取石不干净,只能非进口莫属。普外科泌尿外科是刚需,短期内肯定高枕无忧。没想到,暴风雨来得太快。 其次:我进货价都1500多,天哪,以前利润还不错,现在彻底死了。虽然福建三明海啸还没刮到广东,但过来是迟早的。没准什么时候医院就会给你打电话,让你供货价与全国最低价同步。那我还供应个毛线! 然后:接踵而至的事情就多了,处理库存与寻找国产替代变为首选项。但这两项工作,哪有这么容易?国产替代质量如何?合作政策如何?会不会放权让你去做?这些都是未知数。 最后:看看能不能沟通下总代理,工厂有何最新的指示。比如优化供应链,降低出厂价格,简化产品工艺与材料 前几天,跟美国最大的骨科耗材厂家负责市场准入的兄弟聊天,他说,进口的基本都完蛋了,代理商连公司都注销了,供不起,越供越亏。原因我了解了下: 第一:关节耗材以前4.5万,现在变成4500,代理商毛利只有30元,集采后,医保局规定一年内不能换供应商,必须得准时准量供应。但代理商哪有钱赚?如果碰到县城医院,路费都不够。所以只能注销公司,才不违约。所以,最终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医院面临无进口耗材可用的窘境。 第二:集采是集采,但不一定有量的保证。他说,实际达成率连40%都不到,比如签约100台,现在能完成一半就好了。而且并没有有力的监管体系。这点深有感受,去年采样管集采从8元降到2元,没形成量,我是历历在目。 第三:集采后,医院敷衍了事,情况普遍。他说,某家医院签约43台,实际使用你猜多少?0蛋! 所以,我有时候可爱地形容医疗代理商面临的新三座DA山: 第一座:集采。集采下,利润直接砍到0,甚至负数。当然有些幸运的品种,专家能够法外开恩,留有余地,在这里不做探讨。脊柱内固定,99%集采;IVD领域生化发光分子试剂也基本砍到20%;外科,60%也阵亡。甚至乎,下半年刀头磨头钻头等利润腐败分子也将被摧枯拉朽团灭。再有资金,再有能力的代理商能扛得住? 第二座:SPD。SPD下一片哀嚎,一地狼烟。SPD有些是正儿八经的,比如深圳国药上药;有些是巧立名目,私底下搞垄断,强行收费;有些是院领导胡乱而为之。所收费用,高达20%,甚至25%。这样的畸形效应,与横征暴敛有何区别? 第三座:DRG。四川一个哥们说,感觉挺严格的,四川有三个地方是DRGs的试点城市,科室如果不严格按照费用来,超了是科室负担,医院总的系数超了,医保局还要罚医院的款。他认为,发展执行太难,罚钱解决不了问题,还搞得怨声载道。 座座都很重,压下来,可不是一般的小公司扛得住,大公司也未必见得。泰山压顶显而易见。 请社会善待医疗器械经销商,他们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他们身后也有无数个员工及家庭,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大塌方下,他们危如累卵,他们朝不保夕! 请厂家善待经销商,他们深受政策影响,早不如前几年了,他们好,厂家才能好。在为难之际,你帮他们挺过来了,一旦集采政策发生改变,你将是他们的恩人,他们定能助你一臂之力。 身为代理商成员之一,深刻感受到环境的不容易,此时此刻的环境也让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盛宣怀、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所倡导的东南互保事件。我们代理商群体,更要携起手来形成东西南北互保团体,危机共担,经验共享,方能长存。代理商长按3秒,加以下微信,我们深入交流,共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