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正好聊了一下行业龙头公司CEO换人的事情,后台有一些不一样的声音,包括也有一些自媒体有一些其他的说法。 正好流水线时代要说完了,也聊一聊接下来龙头企业越做越大,IVD行业内部也慢慢出现大厂之后,对于围城里面的打工人来讲,这意味着什么? 这可能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但客观来讲,对于打工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很友好的事情,毕竟资本都是逐利的,而绝非是慈善的。 在上一篇升职的关键词:别人二十年成了CEO,我还在继续打工摸鱼文章里面,感觉大家纠结比较多的是中间我提到有一句:需要在一个公司待比较长时间、从事不同的岗位,应该说这也是个人在观察了非常多高层管理人员得出的结论。 当然也有人说这样子是否会导至自己从事的岗位过多,而出现术业无专供。 首先能提供这样机会的公司都不会太多,整个IVD行业的最佳雇主公司有几家? 老板招人进来不是拿来供着,天天问你怎么开心怎么玩,是要赚钱的,朋友。 另外,需要说的是这是职业发展的两个概念,如果是走专业路径,比如说财务、技术、法务、供应链等等,而且个人也有志于在这条道路上继续发展下去,那毫无疑问,你中间不要去从事其他岗位,在这个专业领域积累更多的成功案例,做深做扎实,是对你帮助最大的。 而对于另外一部分有志于成为全能型人才,包括走上复合型岗位的管理者来讲,只有某一个位置的从业经历肯定是不够的,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公司的管理者往往是从一个岗位出发,然后再慢慢肩负起其他一些部门职责,最后再统管全局。 这个过程对于管理者来讲由于没有完全离开自己一开始的岗位,也可以游刃有余、驾轻就熟的去面对一些新的挑战,但这个过程也如同游戏打怪一般,中间有一关通不过,后面也很难走下去。 毕竟,金字塔尖之所以是塔尖就在于人没那么多。 你觉得自己很优秀,殊不知,周围优秀的人还很多,大家都在卯足劲地往上冲。 另外一点,客观来讲,行业龙头老大罗氏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已经是连续拿了N年最佳雇主这个奖项了,而这一个奖项对公司对待员工态度的考核非常严苛,不仅仅要求在福利、薪水方面超出行业平均水平,更要考验公司在职业发展以及一些软性方面对于员工的考虑和建设,所以,这么多年,我对于这家企业还是充满了敬意,因为这些事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即便有这个实力,很多公司也未必愿意去做。 而这就是我之前所说的,从使用员工到培养员工,甚至培养跨国人才的转变。 但大家也要明白,这样的要求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讲都有点苛刻,特别是大部分的国产企业,离这一步还差得有点远,即便是培养员工,也大多数停留在培养高级员工的地步。 所以我才会说,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在一个公司你如果做过很多岗位,那大概率要恭喜您了,因为老板觉得你是一个万精油,或者说是有用之人。 如果你一份工作做不好,老板还会让你换一份岗位试一试?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你负责的内容越来越多,职责越来越大,在公司的位置也越来越高,薪水通常也会越来越丰厚,未来的机会也更大。 能够给员工主动性去尝试不同岗位目前绝大多数还是外企,同时公司也给予了他们相当大的容错率。 但个人觉得各位打工人还是牢记一点吧:公司不是你家开的,老板招你进来是来做事,而不是来体验不同岗位的。 另外一点,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跳槽都是职位上升和薪水增加的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 随着行业龙头公司的逐渐归拢和兼并,以后这样的机会留给打工人是越来越少的,所以与其挖空心思在连续跳槽上,还不如在自己本职工作上干出成绩。 也可以看到国内的很多企业在这一方面的务实和苛刻,包括像A股巨头在自己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招聘上也是非常严格,几乎不会从外部招聘也是这样的道理,因为简历写得好不代表自己工作做得好,具体处理问题才是最能检验一个人能力的手段。 毕竟,公司没有义务为员工的努力与否去买单,同时,不是所有的公司HR部门都有争取最佳雇主的KPI,去想着法地满足员工的要求。 所以再回到我们流水线时代对打工人的分析,古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既深远,帝王家的孩子尚且要为人质于他国。 而对于打工人来讲,也要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成一个孩子一样,要从深远考虑、从长计议,最好不要把太多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毕竟这是自己的事。 最后,我们所说的在一个公司有较长的时间,摸鱼时间不能计算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