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重要标本之一,脑脊液(CSF)的检验方式主要依赖常规生化、染色镜检、培养和血清学检测判断病原等。近年来,分子检测技术突飞猛进,在病原体检测领域也应用愈发广泛。该技术是以标本中的核酸作为检测对象,具有特异性高、灵敏度高、检测快速等显著优势。 以脑膜炎为例,临床常用的脑脊液检测方法包括革兰氏染色、墨汁染色、细菌培养、抗原检测等。与分子检测方法相比,这些检测技术的敏感性或特异性相对较低,同时检测周期也相对较长。 脑脊液检测即将进入分子时代 近日,国家药监局经批准一款“脑炎/脑膜炎多重病原体核酸联合检测试剂盒”的创新产品注册申请。该产品基于多重巢式 PCR 扩增和熔解曲线分析技术,可一次鉴定脑脊液中14 种潜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关病原体,并在1小时左右获得检测结果。 脑炎/脑膜炎是潜在的传染感染病突发疾病, 儿童群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目前,脑脊液革兰染色和脑脊液常规细菌培养一直是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临床中已使用近一个世纪之久。然而,这两种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却均不是很高,此外,培养相比,分子检测速度更快,而且采集标本不受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影响。与对于病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而言,分子技术已经成为临床迫切需求的检测手段。 上述产品获批创新医疗器械注册申请,则意味着该产品的工作原理/作用机理为国内首创,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脑脊液检测将进入分子检测“新时代”。 分子检测能否取代传统手段?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莫茜教授、曹清教授领衔完成的一项针对68名初诊为脑膜炎或脑炎的患儿研究显示,脑脊液培养的阳性率为22.1%(15/68),而采用分子检测则从25个样品中鉴定出了26种细菌和真菌,阳性率为36.8%(25/68),分子检测在脑脊液培养病原体阴性患者中新鉴定出14种病原体。研究结果还表明,分子检测受到抗生素的影响比传统的培养方法大幅减少。与此同时,分子检测也展现了其在病毒检测中的突出能力——在68份样本中共检出病毒17株,这也说明在临床工作中如果不检测病毒,造成的漏检存在导至误诊或不合理抗生素使用风险。 病毒检测一直是国内微生物检测的短板,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此类短板将逐渐弥补。那么,在脑脊液检测中,分子检测技术能否取代传统手段呢?答案是“NO”。 在上述研究结果中,曹清教授指出,现阶段,分子检测技术并不能取代脑脊液常规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但可以作为诊断脑膜炎/脑炎的重要补充实验,同时补充病毒学检验方面的空缺。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确实,PCR的出现使得病原体快速诊断成为可能,随着技术的发展,多种多样的分子检测技术和平台不断提高诊断的效能、范围、便捷性和速度。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仍面临着成本、设施和人员配备的要求高、对某些病原体灵敏度不足等问题,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方法,各种方法之间只有“优势互补”,互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与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