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弱肉强食、九死一生的商业丛林里,只有洞悉底层规律、前瞻未来趋势、顺应生存法则的那批最优秀创业者,才能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中欧创业营十周年特别策划《创业生存法》第三期,我们聚焦思路迪创始人、中欧创业营一期校友,熊磊。 上周,思路迪研发的一款新冠30分钟快速试剂盒获批上市,这一试剂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将荧光定量PCR反应时长从80-120分钟,缩短到30分钟以内。
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高度评价思路迪:“以往医学检验领域的创新多来自于海外巨头,思路迪诊断作为本土创新企业,能开发出这样的产品,难能可贵。”
海外诊断巨头没能实现的重大技术突破,为什么一家成立十二年的创业公司做到了?
在中欧创业营和创投营的课堂上,熊磊给过答案: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思路迪就坚定地做一个“使命愿景驱动的公司”,不迎合市场机会,而是专心做改变行业,造福患者这样难而正确的事,即使希望再渺茫,思路迪也愿意沉下心,投入力,潜心做研发。
“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核酸检测试剂的技术瓶颈,并最终成功研制了这款新产品。” ※ 以下内容根据熊磊在中欧创投营公开课上的分享,以及在中欧创业营九期开学模块上的分享整合而成。 十二年前,我博士毕业回到中国,和几位合伙人拿着区区50万,在上海莘庄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民房里创办了思路迪,梦想要在中国打造一个伟大的生物技术公司。
我们的梦想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人不屑、嘲笑和质疑,确实,这对常人的理解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然而回顾历史长河的事件,所有的伟大都起步于平凡,我们平凡却不甘于平庸;所有的梦想都起步于信念,我们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所有的成就都起步于挑战,我们把每一个前进征途中的困难都当做绝好的历练。
当外界认为中国要诊断和药物并行发展,是忽悠,是天方夜谭。我们对自己说,自己不信让别人信,是忽悠;然而自己坚信并始终如一地推进执行,不惧困难,不惧挑战,是信仰。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仰,容易迷失他/她的灵魂,成为物质的奴隶和贪婪者;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信仰,容易迷失道路,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并注定被历史发展所淘汰。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是唯一实现理想的路径 思路迪的十二年发展中,我们有一套自己的经营哲学,也可以说是企业文化,主要是四点: 一个企业如果要长期存在,一定是这个社会需要你。如果没有利于社会、没有利他,中长期来看,企业一定走不远。
不仅要看这是不是企业价值所在,还要看社会需不需要这件事。如果很多其他企业都能满足这个需求,那你需要通过非常激进的营销来存在,而不是通过真正创造了满足需求的产品而存在,那么企业就没有太大存在的必要。
需求,有满足当下的需求,也有满足未来三年的需求。你满足的需求越是短期的,越是接近当下的,我们认为你的价值越低。因为你能在一、两年就把需求满足了,别人也能,这种需求其实不难,很快会被社会上大部分企业满足。而我们要尽量去满足长期的、难以满足的需求。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强调要有“追求理想的能力”。当企业判断是否要去满足一个5-10年才能达成的需求时,光凭商业判断、能力判断往往是不敢迈出这一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追求理想的勇气和能力。
当谈及利他和社会价值时,长期主义就非常重要。
长期主义首先是自己要相信一个比较朴素的逻辑:生命科学领域绝对没有谁是天才,既然这一领域不是靠聪明推动的,那靠什么?靠的只有时间,靠的是长时间专注而持续的勤奋。
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做的战略,别人能不能用五倍的资金把五年缩成一年,甚至把五年缩成三年?如果缩不了,那我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如果用大量资金可以缩短时间,那绝对不是长期主义的事情。
像资金,只要你能拿到100个亿,就会有另外一个人拿到200亿,这不是壁垒,如果这个东西只能通过时间才能达到,而且这个时间不能用任何金钱买到,必须持续不断打磨、修炼才能完成,那才是最高的壁垒。
无论是营销指标,还是研发的目标,经常有人说不可能,但是大家记住,所有的“不可能”都是基于你过去的经验,而你要不断成长,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如果说:“你的能力非常差。”没有人会高兴。换一种说法:“放眼未来,现在的你是能力最差的时候。”相信所有人都会很高兴,这说明你未来越来越好。
当你说不可能的时候,你就放弃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和努力。当你接受一个看起来不可能的挑战时,刚开始可能还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来解决,但是在过程中不断想办法,可能花了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程非常煎熬,最后找到了解决办法或者是突破,你会发现这才是真正的能力成长。
我们公司有个文化叫“挑战不可能”。这个文化在我们公司内部争议最大,很多人认为总不可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吧,不切实际。但我认为,拥有敢于挑战的勇气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朝着愿景走,一定是不停地挑战不可能。
挑战不可能还暗含了这样一个逻辑:“欲得其上,必求上上。”你求了“上上”,不代表一定能得到“上上”,但是向这个方向努力,哪怕打个折,也至少能得到“上”。如果你开始你就只求“上”,那你得的可能只是“中”。
苏锡嘉教授说,企业做成有时候需要靠一点运气。这一点我同意,但我们不能保证自己一直有好运气,一直处于最好的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