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政策解读 查看内容

<认证解读系列>(第一期)读 ISO14001:2015 后感

2015-12-4 20:11| 编辑: 小桔灯网| 查看: 3618| 评论: 1|来源: 小桔灯网 作者:平凡的标

摘要: 【编者语:本期开始,小编为桔友们发福利,特邀平凡的标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系列认证解读文章,望君满意】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1.本文所有表述均为“平凡的标”个体观点,不代表任何团体/机构意见,一定存在偏差 ...
u=2556514917,2752268621&amp;fm=21&amp;gp=0.jpg

【编者语:本期开始,小编为桔友们发福利,特邀平凡的标老师为大家带来一系列认证解读文章,望君满意】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1.本文所有表述均为“平凡的标”个体观点,不代表任何团体/机构意见,一定存在偏差和风险;2.本文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引用“GB/T2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征求意见稿,采取抽提、换序、归纳试着理解标准,简单写几点读后感作为学习笔记用,保持"非标准本身的解读"的观点。采用ISO14001:2015为标题,是考虑到即将等同采用的国标目前尚处在征求意见阶段,部分词组可能仍在斟酌和追求完美中。ISO 14001:2015于2015年09月15日已经发布,本月中旬刚好有机会接触到了,个人认为两者内容完全一致!意见稿链接见:http://www.cnis.gov.cn/wzgg/201511/t20151110_21119.shtml
;3.本文不负责识别/确定特定利益方,却,谨持“保护环境,从你我做起”的观点,尊重标准/知识版权及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下,秉承标准就是拿来用的和对使用各方是受益的原则。你若有兴趣,本文直接转载将不受到任何限制;4.本文任何包括标准草案的引用均为公众可获得途径获取,不存在侵权行为。5.凡是征求意见稿的及其附录A的内容直接引用均显示“黄色”6.读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让我们的天空更蓝,水更清,关键是我们一起践行!For the same blue sky,for the same clean water, we should do it together!)

周末,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手捧一本管理体系标准,来一段安详的背景音乐,静心逐条感受标准所述过程间的联系、简洁、工整、严谨。兴许个人的偏好使然,本人目标不是设定在通过转版考试,无论我是怎么去读它,时间总是在流失,若是能将这冷冰冰的标准读得更理想、更热情、有意思一些,岂不是痛快?我愿意将这两天读ISO 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的读后感和各位朋友、老师、环保爱好者汇报以作分享交流。

总体感受:这是一本“高、大、上、美、接地气"的标准,那么下面我们就关联式地铺开聊起。

一.背景
1.环境管理体系是什么(定义)?
管理体系(3.1.1)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义务,并应对风险和机遇(3.2.11)。
2.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益处是什么?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能够用来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与组织的环境方针保持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
——提升环境绩效;
——履行合规义务;
——实现环境目标。
3.本标准的使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
对此处的“组织”和后续“相关方”将会继续关注到,何为“大”。
4.本标准的发展历程
•BS 7750 1992/03试行
•BS 7750:1994 1994/01实施
•ISO 14001:1996 1996/09颁布
•BS 7750 1997/09撤销
•ISO 14001:2004 2004/11颁布
•ISO14001:2015 2015/9颁布
5.证实与本标准的符合性形式有?
本标准包括了评价符合性所需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均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证实与本标准的符合:
——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声明;或
——寻求组织的相关方(例如:顾客),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或
——寻求组织的外部机构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或
——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认证或注册。
第一条为“一方”的自我宣称,第二条&第三条为“二方”证实行为,第四条及为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方”认证或注册,如ISO 14001:2015认证。

6.目前我国在获得ISO14001的体系认证的基本情况
目前能获取的最新的数据为截止2014年底,可以在ISO的官方网站直接获取。见链接:


http://www.iso.org/iso/home/standards/certification/iso-survey.htm?certificate=ISO%209001&countrycode=AF
提供以下三幅截图可供直接参考:

各体系全球分布情况 图1


psb.jpg


ISO 9001在中国获证情况 图2

psb.png


(注:本组数据用作对比提供)
ISO 14001在中国获证情况 图3


psb (1).png



对数据简要分析(截止2014年底,仅用QMS&EMS比较)
QES认证 全球获证总数:1138155 中国:342800 全球占比:30.11%
EMS认证 全球获证总数:324148 中国:117758 全球占比:36.32%
EMS/QMS比较 28.48% 34.35%
由于所采用数据少,本人以为从图表和简要的数据中,我们还是看出:
a.我国ISO14001的证书均在逐年增长中,说明,我们的整体环保意识及用户对环保的需求也在提高当中。
b.提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我们目前的环境状况而言,我们的这两项数据均在30%以上,而且还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那么是否表明的我们中国的整体环境绩效就很好?(这里我们还是不要谈产品品质了),如果不是,是否意味着我们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足?改进空间还有很多?
c.无论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还是中国,EMS证书数/QMS证书数,都在30%左右。假定每个组织持有一张QMS证书,那么三个组织里面才一个持有EMS证书。那么我们要求问,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环境、社会、经济),是否略有失衡?
d.从QMS和EMS两图的趋势来看,若是对正态分布稍微敏感的话(只是假设这样分布),是否意味着后面的持续增长会变缓,下滑。同样,从标准的单因素来说,是否意味着ISO 14001:2004确实已经开始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等ISO 14001:2015的“横空出世”。

二.美得高、大、上,还接地气!

1.高
1.1 按照ISO/IEC Directives, Part 1 Consolidated ISO Supplement - Procedures specific to ISO (5th edition 2014)的Annex SL (normative) Proposals for management system standards的要求,高水平结构(构架)、相同的内容、共同的术语及定义的采用,每个管理体系标准大约有30%的内容相同。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个体系间的兼容,为标准的使用者提供了极大方便。
1.2 如果说体系是座精美建筑工程,那么PDCA及过程方法为管理体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缺了它,就不是框架而是散架(Rather than framework,but fall apart)。为什么能高得起来,因为它有粘性,持续改进(连续性),注重过程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3 Top Management/leadership and commitment 最高管理者/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在最高层指挥并控制组织(3.1.4)的一个人或一组人。
此处注意关键字“指挥”和“控制”。
这是在本标准中较04版的标准有改进的地方,特别关注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而由最高管理者建立的质量方针包含三项承诺:
5.2环境方针
......
c)包括保护环境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及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有关的特定承诺;
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d)包括履行其合规义务的承诺;
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高环境绩效的承诺。
同时,对由最高管理者负责的“管理评审”的内容也提出较多的内容: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包括对下列事项的考虑: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以下方面的变化:
1)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
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义务;
3)其重要环境因素;
4)风险和机遇。
c)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d)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趋势:
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2)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3)其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
4)审核结果。
e)资源的充分性;
f)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括抱怨;
g)持续改进的机会。


想要做好在环境管理方面的工作,积极发挥领导作用,领导“必须考虑”(should take into account)事项较上一个版本增幅较大,需要亲自参与或指导。在这方面英文ISO 14001:2015中2个词和附录A.5和0.3的2段话足够对其进行解释:
“take into account(必须考虑)”意指有必要考虑这一话题,但不能拒绝考虑。
“ensure(确保)”一词意指职责可以委派,但责任不能委派。
为了证明领导作用和承诺,最高管理者负有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特定职责,应当亲自参与或进行指导。最高管理者可向他人委派这些行动的职责,但有责任确保这些行动得到实施。
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承诺
由此可见,新标准是通过将最高管理者"排在沙滩上",责任不可推,任务要分配,资源能够在可控的组织构架内调动以支持体系有效运行。有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后,再合理地分配任务(代表,岗位职责),确保不断提高环境绩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4 高远的理想。拥有远大理想和使命的组织,才能迎接远方的硕果累累!。看看标准的意图希望组织:
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必须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这“三大支柱”的可持续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各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环境管理,以期为“环境支柱”的可持续性做出贡献。
如果,仅仅是做好这些,如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只能算做是“符合要求”,然而看到质量方针的5.2c对保护环境的承诺,立马就能高大勇猛起来!如A.5.2:
保护环境的承诺不仅是通过污染预防防止有害的环境影响,还要保护自然环境免遭因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而导至的危害与退化。组织追求的特定承诺应当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当地的或地区的环境状况相关。这些承诺可能提及,例如:水质量、再循环或空气质量的问题,并可能包括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以及环境修复相关的承诺。
以下就是标准希望看到的硕果累累了,见标准0.2:
环境管理的系统方法可向最高管理者提供信息,通过下列途径以获得长期成功,并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创建可选方案:
——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以保护环境;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有害影响;
——帮助组织履行合规义务;
——提升环境绩效;
——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实施环境友好的、且可巩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以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
——与有关的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

上面这一堆的“大苹果”中,本人比较中意第6点,有说服力,刚猛有力!获得"财务和运行收益"!
但,现实情况是,个体或者少数组织说了不算,一切由当前的需求决定!本人不提倡头脑发热、闭门造车式地认为:如果我的产品/服务一旦做得很“环保”,我就能获得财务和运营收益!不敢苟同,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如文化的差异,技术手段、需方对环保的程度、最优方案......有句广告是这么说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真正杀死大象的不是那些"穷凶极恶"的猎人,顶多是个侩子手,而是那些最终拿到象牙的人。也许
这个问题换个角度重新考虑以下:不是环保解决了经济问题,而是环保更需要经济来解决!正如我们,一边提倡要保护知识产权,尊重知识,一边还在用盗版,甚至直接零成本下载。这不但对使用正版的人不公平,还对正版产品持续改进造成很大伤害。责怪为何标准不更新,用别人DIS稿作为我们国家推荐标准一样,很简单嘛,积极性动力不足!保护环境何尝不是这个机理勒?

环保,更需要的是我们大家,
上面说了4高,还是蛮抽象,本人还有个“不良”习惯(当然有可能是我“着相”了),加入自己的形象表达。回到标准的“图1:PDCA与本标准结构之间的关系”。

意见稿“图1:PDCA与本标准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4


psb (1).jpg




对于中间的PDCA循环鄙人读几遍标准后,头脑中闪现的PDCA图是这样的,仅当有趣:

意象中的PDCA与本标准结构之间的关系 图5


psb (2).jpg


如果将图5“拍扁”了,就是图4了。
喜欢王福重老师经常在财经郎眼里面念叨的一句话“做好事不需要理由,只有做坏事才需要”,那么我给这个“篡改”后的PDCA几个理由:a.领导作用很重要,不再复述;b.环境管理是一个重“沟通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既然是控制和指导,如何保证在同一个"平面",保持绝对平等,又是如果确保“能够控制和施加影响”? c.本标准就是为了适应日益复杂的环境所建立,如同“红色桌面”(而黄色的贴纸是组织的范围),组织面临的环境因素每增加一个,所处的“维度”就会增加一个,从而环境的复杂程度也会成几何倍数递增。d.假想,在该图中再加入“时间”、“空间”,那将会“真真是极好的”!在本篇章后续我们不妨试试,看看这个ISO14001:2015真的有如“传说中”的那样,能够满足未来二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需要。
二. 大
2.1 大环境/大格局、大关注面
2.1.1 大环境/大格局
环境 environment
组织(3.1.4)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1:外部存在可能从组织内廷伸到当地、区域和全球系统。
注2:外部存在可能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或其他特征来描述。
5.2c环境注解中:
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定承诺可包括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在A.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的环境中有如下描述:
与组织所处的环境可能相关的内、外部问题示例如下:
a)与气候、空气质量、水质量、土地使用、现存污染、自然资源的可获得性、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的、可能影响组织目的或受组织环境因素影响的环境状况;
b)外部的文化、社会、政治、法律、监管、财务、技术、经济、自然以及竞争环境,包括国际的、国内的、区域的和地方的;c)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战略方向、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
c)组织内部特征或条件,例如:其活动、产品和服务、战略方向、文化与能力(即:人员、知识、过程、体系)。
在15版标准描述中,可以明显感受到,“组织”本身就是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从组织内延伸到更大的区域范围。很大,对着“环境”的定义去想,这一晚上也想不完!
较04版本标准,组织不再被“环境”排除在外孤立起来仅仅关注环境绩效。本次修订开始明显关注环境对组织自身的影响(effect),特别是那些涉及到“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条款。
在04版的标准中,“环境管理管理体系”的定义见为:组织的管理体系的一部分,用来制定和实施其环境方针,并管理其环境因素。
个人认为,这必须是本次修改的一个“重大”创举!因为,正如,一味地只关注外部“好人好事”行为,不关注自身的行为就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内动力需求的事,初衷总是好,实施过程中总会伴随者被动、消极!)看看15版本是如何如何表达环境状况对组织的“作用”,(15版本3.1.2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不再复引):
通过将环境管理融入到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制定过程,与其他业务的优先项相协调,并将环境管理纳入组织的整体管理体系中,最高管理者就能够有效地应对其风险和机遇。(引用0.3)
——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影响;(引用6.1.1)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引用9.2.2)
b)因气候变化而导至的可影响组织的建筑物或场地的洪涝的增强;(引用A6.1.1)
这一句,鄙人更倾向于这种译法:因气候变化而导至洪涝增加可影响组织的建筑物或场地;
e)旱季缺水可能影响组织排放控制设备的运行能力。(引用A.6.1.1)
合规义务(见A.6.1.3)可能产生风险和机遇,例如:未履行合规义务可损害组织的声誉或导至诉讼;或更多地履行合规义务,能够提升组织的声誉。 (引用A.6.1.1)
总结下,所谓的“大环境”关注点
a.基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双向的,不能仅仅看组织的产品/服务对环境造成的环境影响,还要看到环境状况对组织所产生潜在的影响(或正或负,见后文,风险和机遇的应对)。
b.外部环境究竟有多大,看看环境的定义就明白了。

2.1.2 大关注面
先从两个定义说起,“相关方”和“组织”。
3.1.6 相关方 interested party能够影响决策或活动、受决策或活动影响,或感觉自身受到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4)。
示例:相关方可包括顾客、社区、供方、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投资方和员工。
注1:“感觉自身受到影响”意指组织已知晓这种感觉。
3.1.4组织 organization


为实现其目标(3.2.5)而具有职责、权限和关系等自身职能的个人或群体。
注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个体经营者、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
04版本对“相关方”的定义为:“关注组织的环境绩效或受其环境绩效受影响的个人或团体”,而此处的相关方定义明显要大得多,所以在识别组织对相关方时,更应当注意它的合理性、覆盖的全面性、考虑“感知已知晓”。
而对“组织”的定义,04版本对组织的定义未曾出现有:“个人”及"个体经营者"的概念。
整体看这两个术语“组织”与“相关方”,并未发现任何与“环境管理”相关迹象,说明了什么?被“高阶化”了,各管理体系开始共同使用!

再看标准中关于“生命周期”的表述。
3.3.3生命周期 life cycle
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从自然界或从自然资源中获取原材料,直至最终处置。
注1: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获取、设计、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本人更倾向于,“设计”放到“原材料获取”的前面,虽然此处与ISO14001:2015表述一致)。
——采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的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制造、交付、消费和处置等的方式,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引用0.2,能够表达了采用生命周期观点的作用,全程控制,防止转移)
标准的主条款涉及到“生命周期的观点”:
组织应在所界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及其相关的环境影响。此时应考虑生命周期观点。(引用6.1.2 个人认为,最后用一个句号就好,作为“状语”使用,同时并行进行的事嘛。)
在8.1运行策划和控制中:
从生命周期观点出发,组织应:
a)适当时,制定控制措施,确保在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其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并提出环境要求;
b)适当时,确定产品和服务采购的环境要求;
c)与外部供方(包括合同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
d)考虑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相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的需求。
关于“生命周期观点”在前后两个ISO14001标准中的应用程度:
ISO14001:2004 附录A仅仅一句话------对环境因素的识别不要求做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
ISO14001:2015 附录A: a.环境因素时,组织要考虑生命周期观点。但并不要求进行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只需认真考虑可被组织控制或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就足够了(引用A.6.1.2);b.适用的生命周期阶段将根据活动、产品和服务的不同而不同。((引用A.6.1.2)) c.本标准适用于任何规模、类型和性质的组织,并适用于组织基于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其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因素(引用 1范围)
由此可以见得“生命周期观点”在2015版本ISO14001标准中的作用,首先从范围指出基础地位,在环境因素的确定过程中加以应用,在运行策划与控制中得到具体实施!2个版次的标准都在强调“不要求做详细的生命周期评价”,2004版本附录A虽则只提到这么一句,相当于没有说,因为正文中根本就于“生命周期”一点关系,没有落地。而在2015版中,却是可以形成PDCA的闭环,可作为“观点”(角度,perception)来使用,强调可控制或影响的程度。对于将这一部分做得更好的组织,建议参考“GB/T 24044 环境管理 生命周期评价 要求和指南”(四部曲:目的和范围的确定、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解释),否则为了符合标准的要求,必须考虑到“生命周期”“观点”,至少将它当做一种“理念”来看待,融入到“设计、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和(或)交付、使用、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各个阶段当中来。

我们再来看看确定组织的范围确定问题,标准本身关注面虽然变大(面:小到个体,考虑到生命周期观点,大到生态系统),并不意味着特定的组织,不对相对有限的体系范围进行界定,否则,就无法谈及管理了:
确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
a)4.1所提及的内、外部问题;
b)4.2所提及的合规义务;
c)其组织单元、职能和物理边界;
d)其活动、产品和服务;
e)其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
范围一经确定,在该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均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
上述c&d条款,我们经常会在第三方的ISO14001认证证书中看到,表明认证证书所覆盖的范围。
附录A中有表述:可选择在整个组织内实施本标准,或只在组织的特定部分实施,前提是该部分的最高管理者有权限建立环境管理体系。


确定范围时,环境管理体系的可信性取决于组织边界的选取。组织应运用生命周期观点考虑其对活动、产品和服务能够实施控制或施加影响的程度。范围的确定不应用来排除具有或可能具有重要环境因素的活动、产品、服务或设施,或规避其合规义务。范围是对在其环境管理体系边界内组织运行的、真实的并具代表性的阐述,且不应当对相关方造成误导。
如果将整个环境管理体系比作一张大网,我想,将网间的节点比作“组织”或“相关方”,而那些线就是“生命周期”,将他们贯穿起来,疏而不漏!而组织的范围不过是在局部,拥有多少个点、或多少线的小网。

三. 上 上档次
上面聊到了,一张大网,个人认为可以想成静止的空间状态,不足以提高一个档次!却或多或少了一个“时间”、“未知”或是“不确定度”的变量,那么我们引入一个“风险”的概念。直接上征求意见稿
说话:
风险 risk
不确定性的影响。
注1:影响指对预期的偏离——正面的或负面的。
注2:不确定性是对某一事件、其后果或其可能性缺乏(包括部分缺乏)信息、理解或知识的状态。
注3:风险通常被描述为潜在“事件”(见GB/T23694中的4.5.1.3)与“后果”(见GB/T23694中的4.6.1.3),或两者的结合。
注4:风险通常以事件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相关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见GB/T23694中的4.6.1.1)的组合来表示。
为了记住这个概念,试着用过个人视角去理解它:
a.风险无处不在,因为未知永远大于已知。
b.风险都是潜在的。必然发生的因果关系,不在此列。
c.脱离了环境,不谈事件;没有事件,不谈后果。
d.风险在预期的结果方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
e.风险管理过程本身也是一个PDCA循环的过程。
f.风险管理是应对变化重要手段。

再来上一张图容易记住:
风险管理原则、框架、过程之间的关系 图6


psb (3).jpg



讲到15版本“引入”了“风险”概念(risk based thinking),不是说04版本中就没有涉及到此种思维,只是说没有15版的系统性充分地“嵌入”风险管理框架到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管理活动当中来。
04版本ISO 14001不少管理活动,均或多或多都在应用“基于风险的思考”,如:
预防措施;确定(识别)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对环境因素控制的优先顺序,对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后采取的纠正/预防措施,在运行控制关注重要环境因素,应急准备和响应......
看看15版本标准中对“风险”的应用情况:
应确定与环境因素(见6.1.2)、合规义务(见6.1.3)、4.1和4.2中识别的其他问题和要求相关的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遇,以:......(引用6.1.1总则,省略了益处a. b. c. )

a)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适当时,包括交流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引用7.4.2,奇怪!这句话里面没有"风险"俩字?那么换两个关键词,“交流”&“变更”)
......
......
......
原本希望抽提几个这样的条款,才发现在15版标准充分实施时,我得将这个标准全部复制粘贴下来。
类似7.4.2这种引用,直接用附录A1,变更说明好了:
本标准诸多要求中均提出对变更的管理,包括:
PDCA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见4.4); P
——环境因素(见6.1.2); P
——内部信息交流(见7.4.2); D
——运行控制(见8.1); D
——内部审核方案(见9.2.2);以及 C
——管理评审(见9.3)。 A

可以看出来,组织依照ISO14001:2015标准充分、有效、适宜地运行,“基于风险的思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充分运用到。
上档次!险些搞不清,我是在学习15版本的EMS还是学习“基于风险的思考”!

四.接地气
4.1 环境绩效&文件化信息
ISO导则对各ISO管理体系标准高层结构的要求,使用“文件化信息”不能说专门针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例如已经颁发ISO 9001:2015同样适用,相同条款。目的只有一个:统一适用/便于整合,关注绩效,不是让为了文件化而文件化。
文件化信息,见7.5.
注: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明履行其合规义务的需要;
——过程的复杂性及其相互作用;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documented information(文件化信息)”替代了前版标准中的名词“documentation(文件)”、“documents(文档)”和“records(记录)”。为有别于通用术语“文件化信息”的含义,本标准现使用短语“保留(retain)文件信息作为……的证据”来表示记录,用短语“maintain(保持)文件化信息”来表示记录以外的文件。短语“作为….的证据”并非是满足法律证据的要求,而只是表明需要保留的客观证据。
如果管理文件化信息,标准7.5的文件化信息说很清晰了(与ISO14001:2004要求基本没有区别),这里做个归纳,在本标准中要求中哪些should“保持”,哪些should“保留”,来点硬货:
EMS应文件化信息汇总表 图7


psb (4).jpg


(特别注意:依据实际EMS运行有效的需要,被组织确定为外部来源的“文件化信息”,同样应对号入座!)

关于组织的环境绩效方面内容,贯穿标准的始终,因为使用标准目的之一就包含:提升环境绩效!注意这点就好:
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类似的活动,但是可能拥有不同的合规义务、环境方针承诺,使用不同的环境技术,并有不同的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均可能满足本标准的要求。(引用0.3 )

4.2 职责、权限与沟通&意识
人人均可代表。ISO14001:2015 管理者代表不再提及,最高管理者只要确保内部的岗位职责得到分配和沟通,他(她)在相应的权限范围内均可“代表”,为环境目标做贡献,确保人员满足7.2能力和7.3意识要求即可。
现在是否还可以设置“管理者代表”?答:个人认为,可以的。按照实际需要,因为:
前提是,区分好“职责”和“责任”不同之处就行,15版本强调的“责任”归属,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与承诺,这个是前提。在04版本中,设置管代作用是:a.确保按照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以供评审,并提出改进的建议。15版分配职责和权限作用是: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的绩效,包括环境绩效。内容基本相近。

15版本与沟通(交流)有关的出处:
A. 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5.1)
B. 环境方针,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5.2)
C. 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分配并沟通(5.3)
D. 重要环境因素沟通(6.1.2)
E. 环境目标应予以沟通(6.2.1)
F. 与外部供方沟通其相关环境要求(8.1)
G. 内外部沟通交流(7.4)
H. 适用时,未满足法律法规要求需要与监管机构沟通(A.9.1.2, 非标准要求)
此次15版ISO14001中,如上,前7点A--G在标准正文中,作为要求使用,这8点涉及到管理承诺、方针、目标、重要环境因素、对供方实施的控制及影响、如何进行内外部沟通、适用时与监管机构(regulatory agency)的沟通,可见沟通(交流)在本标准中的重要地位。
在ISO14001的7.4.1与ISO9001的7.4相比少了一条要求,GB/T19001-2015征求意见稿的7.4e“由谁负责(who communicates)”,先不谈翻译问题哦,只能说少了“实施沟通者”这一重要因素,在个人看来是15版EMS的一个遗憾!聊到这里,您是否听说有一种“球”叫做“踢皮球”?
虽然认为仅仅存在点点的瑕疵,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风险管理的过程进行识别、评估、进行控制的,或是借助职责权限的分配予以解决。
沟通/交流使得从高层管理(最高管理者)到作业层面(所有受其控制下的人员)在实现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方面能够一杆到底;沟通/交流使得内外部就重要环境因素及相关控制/影响成为关注的重点,有的放矢。

意识,标准这一小部分说的很明白。直接引用如下:

7.3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a)环境方针;
b)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c)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对提高环境绩效的贡献;
d)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便于记忆:
a---方针通过沟通得以“意识到”(awareness) b--职责相关的环境/因素影响,实际或潜在的2个方面
c---“这样做的”益处。 d--不“这样做的”危害。


总结一下:从上至下,各司其职;从内到外,准确沟通;一杆到底,直达意识。接地气!


五. 美
由于高阶结构的要求,这里我们不专门做横向比较。通过纵向比较04版本和15版本ISO 14001两者间的结构差异,也顺便理解下导则要求的高阶的结构。上图04版EMS模式图:
ISO 14001:2004 模式图 图8


psb (5).jpg


ISO 14001:2015的模式图完全是按照PDCA设置,见上文图4.通过比较,比较容易看出的是:
a.从ISO 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定义可以看出,它管理的对象,为单一因素-------“环境因素”,组织对环境的“单方向”影响。从图上来看,ISO 14001:2004的主线是“环境因素”。 ISO 14001:2015 从图4以及标准条款4.4可以看出:4.2 内、外部问题&4.3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为管理体系的输入,输出是“环境管 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不再“一根筋”了。
b.相对于04版本,15版更符合PDCA循环,如:
---------04版将“记录控制”放入“检查”中,D放入C中。
---------04版将4.6“管理评审”专门独立“4.5”“检查”C, 2个C不在一起。相对于15版,更倾向于这种高阶结构的安排,从9.1、9.2、9.3可以看出“检查”的层次感。 ---------04版术语定义编排的层次不强,而15年对应的术语恰好能与5/46-78/910对应起来。见:3.1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P)3.2与策划有关的术语(P)3.3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 (D)3.4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C&A)
---------04版本中对放在检查当中来,未单独成章节。将A放入C中

如果说结构是外在美,那么内在美,很大程度是因为ISO 14001:2015 融入三大组件: PDCA/过程方法;基于风险的思考;生命周期的观点。对其三大组件的益处,可以参考上文中的相关观点。



平凡的标
2015/12/04 03:19

结尾语:

写得肤浅,写得不够严谨,水平有限!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冬天就要到了,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不要让昨天我们的雾霾,成为明天你的雾霾,做点什么。您有任何好的想法,都给可以写信给我们:pingfandebiao@163.com
以后我们更有意思的活动一定带上您,玩得更有意思。
预祝,即将参加转版考试的各位老师,考出好成绩。



本系列解读文章专供小桔灯网独家发布。本文为小桔灯网作平凡的标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未经允许不得删减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zhx198312 2018-2-2 16:14
好! 很好!非常好! 自画图一针见血 leadship是关键

查看全部评论(1)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