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透景生命发出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拟以 3.2 亿元分阶段收购武汉康录生物 82% 股权。交易条款之严苛,被业内称为“断后式卖身”——三年净利润需从1696万元抬升至3800 万元,应收账款1000万元由创始人个人兜底,且核心团队锁定五年。 医杰与康录,一个被清算、一个被收购;一个彻底归零,一个以“低估值+高对赌”换取生存。两种结果,正是当下IVD中小企业在行业寒冬里的挣扎轨迹,也对于整个行业的灵魂拷问,IVD中小企业该怎么办? IVD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 需求断崖 2. 资金失血 困境的结局,要么破产,要么贱卖 宁波医杰 医杰在政策窗口期集中拿下大量生化证,采取“外包生产+渠道贴牌”轻资产模式,缺乏工艺与原料自控。2023年底,公司试图以1.2亿元估值出售,无人接盘;2024年 9月进入破产预重整,最终清算。 康录生物 康录主营FISH探针,2024年收入9279万元,净利1696万元,现金流为正,属于细分赛道“小而美”。但资本退出期逼近,康录被迫出售。透景虽给出4亿元估值,但附带三年累计9150万元利润、至少1000万应收账款回收、创始人五年服务期三大条件。若未达标,陈刚需以所持剩余17.6%股权按差额双倍赔偿。苛刻啊! 中小IVD企业应对之法
最重要的是,能卖就卖了! 现在还能来收购IVD的老板,都是好人啊! IVD寒冬不再是口号,而是现金流、注册证、渠道与团队的全维度淘汰赛。 中小企业若继续沿用“多证、多省、多渠道”的粗放模式,将无可避免地走向破产终局;现在瘦身、深耕技术、结盟共生,才机会在并购或细分市场中留下来。 现在的IVD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比谁活得长。活下去,才有下一趟开往春天的火车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