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并不是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病人的血脂都高,研究表明,40.7%普通血脂LDL-C正常人群,存在动脉斑块,50%心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普通血脂LDL-C正常。
所以,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源性疾病)并不是都由高血脂引起。《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控制专家共识2012》指出“即便把LDL-C升高人群的LDL-C控制到正常水平,仍存在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普通血脂正常人群,心梗脑梗新发或复发的案例时而发生,进一步提示普通血脂并不是导至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真正病因。
普通血脂检测正常,未必真的正常。也就是说,普通血脂体检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所以我们需要更加精准的血脂亚组分检测,这对准确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意义重大!所以说,垂直梯度密度离心法是血脂亚组分精准检测的经典方法。而精准血脂检测(VAP)的检验指标异常,是导至脑梗心梗的真正病因。按照密度和颗粒,可将脂蛋白分成以下几种: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5 年7 月第 48 卷第 7 期因此,建议应用VAP等新技术进一步进行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检测,可更加系统精准了解脂蛋白颗粒数量、大小和组成及脂质代谢情况,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ASCVD风险和调脂药物疗效。精准血脂检测共有15项血脂指标,每一项都代表着一个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的“凶手藏匿点”,异常的亚组分指标就是“元凶”。共识1:应重视临床常规血脂项目检测难以解释的心血管事件及其剩余风险人群的血浆脂蛋白颗粒及亚组分可能存在的异常。共识2: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检测可系统精准了解脂蛋白颗粒数量、大小和组成及脂质代谢情况,以便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ASCVD风险(含剩余风险),有助于评估调脂药物的临床疗效。共识3:VAP技术可将脂蛋白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亚组分。不同脂蛋白及其亚组分颗粒大小、浓度及组成差异影响其致ASCVD能力。共识4:LDL‑C和LDL‑P检测结果不一致时 ,LDL‑P可能比LDL‑C能更好评估和预测ASCVD剩余风险,特别有助于指导患者进行调脂干预时初始血脂评估。共识5:TRL及其残粒与ASCVD风险相关,RLP‑C、sdLDL‑C可于ASCVD风险评估,有望作为危险因素纳入常规血脂筛查。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5 年7 月第 48 卷第 7 期
提倡居民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加强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综合评估,开展覆盖35岁以上人群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监测。倡导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血脂检测。根据文件要求,以及VAP技术的超前检出性质,精准血脂检测(VAP)适用人群分为:
1、无传统危险因素及常规血脂水平异常的早发或复发ASCVD患者大健康模式:高端人群体检(如干部保健、高端体检等),高风险人群体检、健康管理中心、保险公司等;
临床机构:心脑血管疾病人群的临床检测(VAP血脂检测与临床其他指标研究);
用药监测:PCSK9抑制剂、英克司兰等用药监测,血净、干细胞等干预疗效评估。
《VAP技术检测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及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的正式发布,结合《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代表VAP检测技术正式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应用阶段。此次专家共识的发布,进一步从专业层面明确了VAP技术检测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的操作规范、临床意义等内容,为临床医生和检验人员提供了更详细的指导,有助于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更统一、规范地开展。VAP 技术基于密度梯度超高速离心方法,可报告血脂基本项目,还能检测多种脂蛋白亚型的胆固醇水平及相关指标,提供真实的LDL-C水平结果,能更精准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剩余风险,专家共识与指南共同为其在精准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推动临床血脂管理向精准化方向发展。随着共识的发布,会让更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了解VAP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方法,促进该技术在各级医院的推广应用。《VAP技术检测血脂与脂蛋白亚组分及其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