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IVD“乱套”了,因为一方面是多家上市企业业绩“断崖式”下滑、股价暴跌的警报频传;另一面却是政策持续加码、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市场需求刚性增长。 看似“乱套”的表象下,一场深刻的行业洗牌与价值重塑正在上演,预警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强劲的爆发式发展已在酝酿。 01 预警拉响 业绩塌方: 新冠疫情带来的检测需求红利如潮水般退去,过度依赖新冠业务的企业首当其冲。营收、利润双双遭遇“膝斩”,股价随之暴跌,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生存考验,这暴露了行业在单一业务驱动下的脆弱性。 集采: 国家层面及地方联盟对高值耗材,如化学发光试剂的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推进,价格压力陡增。虽然长期看有利于行业规范化和国产替代加速,但短期对依赖传统高毛利产品的企业构成巨大冲击,迫使我们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成本控制路径。 同质化竞争“内卷”加剧: 行业门槛相对降低,大量企业涌入中低端市场,导至常规检测产品,如生化、免疫同质化严重,价格战硝烟弥漫,创新不足、技术壁垒不高的企业陷入红海厮杀,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02 如何破局 预警并非末日预言,而是转型的号角,行业共识是,唯有拥抱变革、聚焦创新,才能穿越迷雾: 如提升效率与精准度,AI算法应用于医学影像(如病理切片、医学影像)的自动识别与分析,极大提升诊断速度和准确性,降低人工误差;挖掘数据价值, 结合大数据技术,AI能分析海量检测数据,辅助临床决策,发现潜在疾病关联,推动诊疗模式向预测性和个性化转变;智能服务与设备管理, AI驱动的智能客服、设备预测性维护等,优化用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如分子诊断技术持续突破,灵敏度与特异性提升: PCR、NGS(下一代测序)、数字PCR等技术的迭代,使得在肿瘤早筛、遗传病诊断、感染性疾病精准分型等领域的能力不断增强;应用场景拓宽,伴随诊断(CDx)、液体活检等应用日益成熟,为精准医疗提供关键支撑。 即时检测(POCT)与微流控技术普及,“去中心化”趋势, POCT设备小型化、智能化、操作简便化,推动检测场景从中心实验室向基层医疗机构、诊所、家庭甚至个人延伸;微流控技术是关键: 该技术实现样本处理、反应、检测的集成化和微型化,是POCT设备性能提升和成本控制的核心;多技术融合催生新蓝海, 生物信息学、纳米技术、生物传感器等与IVD的交叉融合,正在孵化如单细胞分析、器官芯片、可穿戴动态监测等颠覆性技术1。 03 市场重构 重构的结果就是需求升级与格局重塑。 基层医疗市场爆发, 国家强基层政策导向明确,县域医共体、社区医疗中心建设提速,对性价比高、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的IVD产品需求激增,这为具备渠道下沉能力和适合基层产品的国产企业提供了巨大增量空间。 精准医疗需求井喷: 伴随肿瘤、慢性病、罕见病诊疗需求的增长,个性化用药指导、疾病早期筛查与风险评估等对高精尖分子诊断、伴随诊断产品的需求持续升温。 “出海”成为必选项: 国内竞争激烈叠加“一带一路”机遇,国际化成为头部企业寻求新增长的重要战略。从产品出口到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并购整合,中国IVD企业正加速融入全球产业链。 服务模式创新:从单纯卖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如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区域检验中心建设、第三方检测服务,和数字化服务,如远程诊断支持、数据解读转型。 未来迎来爆发式发展,当前的“乱”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全行业的预警,实质上是向所有参与者发出的转型信号,展望未来,IVD行业将迎来真正的爆发式发展。在“乱”中寻序,于预警中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