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话题,大家比较最关心的问题是:诺辉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港交所的规定,个股停牌时间超过18个月,就有被强制退市的风险。 诺辉健康这家昔日的精准医疗独角兽企业,已经整整停牌17个月了,距离18个月的红线已经触手可及。在剩下的1个多月里,诺辉健康实现复盘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案是:无限接近于0。 红线压顶下,诺辉健康的退市倒计时已进入实质性终局阶段。虽然基金将估值下调至1.2 港元(较停牌前暴跌 90%),但诺辉的剩余资产仍存在机会。 重要的是,技术积累在行业内仍具稀缺性。核心资产常卫清是中国目前唯一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肠癌筛查产品,完成了中国目前唯一癌症筛查大规模前瞻性多中心注册临床试验,被一度视为进入早筛行业准入壁垒。 最后,针对国资是否会下场? 首先,近年来,国资展现出对医疗健康产业整合的战略意图,此前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就曾参与了诺辉健康2020年E轮融资跟投,尽管是混合所有制基金形式,也可以看出国资对布局早筛赛道的决心。 其次,头顶肠癌早筛第一证的技术、市场优势,对于未来国资肿瘤早筛布局而言具有一定诱惑力,国资或许会采取分阶段实施资产剥离,或者注资换取诺辉健康股权,主导独立调查与资产重组,但同时此时国资介入也需承担极高风险。 作为曾经的“癌症早筛第一股”,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事情还得从2023年,诺辉健康被指财务造假,深陷“做空”风波说起。 第一,高销售费用率与销售数据真实性:2020-2022年,其销售费用率分别高达92.21%、127.4%、72.56%,远超行业水平。对比同期泛生子(低于60%)和燃石医学(2023年Q4逼近40%),这种“烧钱式”销售模式难以用常规商业化逻辑解释。并且,审计机构德勤对诺辉健康的销售数据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对于公司主打产品的销售模式和营销支出的真实性表示担忧。这引发了市场对公司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疑虑。 第二,高毛利率与高应收账款的矛盾:诺辉健康的毛利率异常高,自从诺辉健康2021年初上市后,毛利率一路飙升,从2021年的73%,到2022年的84%,到2023现在90%多。与此同时,公司的应收账款也居高不下。这种高业绩成长、高毛利率与高应收账款并存的情况,通常意味着可能存在压货现象或者收入确认不实。 第三,发货量与收入确认不符:有报告指出,诺辉健康的发货量与收入确认量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表明公司在财务报告中夸大了出货量,或者存在其他形式的收入虚增。 第三,高管薪酬与股份回购:在公司面临亏损的情况下,朱叶青的薪酬达到近5000万,陈一友为1002万。无论是朱叶青还是陈一友,这个薪酬水平在整个IVD上市企业高管的工资里,也是遥遥领先的。其次,就是公司进行的股份回购行为被视为公司内部人对公司未来前景缺乏信心的迹象。 2023年8月15日,做空机构CapitalWatch率先向诺辉健康发难。 而且,是以一种很不体面的方式。 作为诺辉创始人,其2015年开始逐梦,2018年6月7日成为CEO、2020年10月9日成为执行董事、2022年6月20日成为董事会主席。一步一个脚印的爬上了诺辉权力的最高层,然后诺辉选择了将他扫地出门。 这场人事地震背后,是高达几十亿元问题资金的黑洞,将公司推向财务透明度的悬崖边缘。为挽救失控局面,董事会紧急做出调整,但风波之后公司已严重侵蚀市场信任。 尽管诺辉还没放弃,但已经站在悬崖边。 众所周知,诺辉的18个月停牌补救期会在今年的9月27日到期。除牌的倒计时依然会按照原有的计划进行,说好了18个月,一分钟都不会多给。 按照目前进度而言,遥遥无期。 18个月补救期满,联交所会发布“取消上市地位之决定”。而对于大部分被强制退市的港股公司,在除牌后就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同样在癌症精准医疗领域占据领先地位的泛生子,2024年4月宣布完成私有化进程,并已正式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同赛道的燃石医学股价也从高位的39.7美元跌至3.4美元,股价4年缩水91.43%。当年缔造了股价10年40倍的癌症早筛行业“开创者”精密科学这几年的光环也在淡去,市值从高位的239.52亿美元腰斩至如今的100.62亿美元。 这些都证明了癌症早筛的困境:检测准确性、解释性的风险下,尚不足以让行业摸索出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不过有一点值得注意:在早筛的商业模式真正跑通前,眼下的早筛玩法显然需要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