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不谈高深技术,就说说IVD企业怎么在这场变革中把钱赚明白。 一、超早期筛查:把“焦虑”变成“刚需”想象一下:一位刚验出“两道杠”的准妈妈,既兴奋又担心孩子会不会有风险。这时候如果告诉她,抽一管血就能预测未来9个月的健康隐患,掏钱只是分分钟的事。 为什么这事能成? 1.痛点够痛:80%孕妇第一次产检都在孕12周后,但子痫前期、妊娠糖尿病这些“杀手”在孕6周就能露出马脚。 2.买单意愿强:一线城市孕妇年均医疗支出超2万元,为买个安心,多花几百块筛查根本不算事。 3.商业模式轻:不用砸钱搞大型设备,一盒检测试剂+数据分析服务就能撬动私立医院和高端月子会所。 案例推演:美国有家公司专做子痫前期血液检测,靠着“早筛早干预”的故事,硬是把单次检测卖到500美元,还和保险公司搞起了分成模式。国内某IVD新锐更绝,把检测项目和备孕APP打通,用户线上买套餐,线下直接扫码检测,三个月流水破千万。 二、下沉市场:用“奶茶价”撬动县域金矿都说基层市场难啃?那是没找对路子。在县城卫生院,孕妇做个基础检查可能要奔波几十公里,但如果你把检测成本压到一杯奶茶钱,故事就不一样了。 接地气的打法:
案例推演:云南某试点县引进这类快检设备后,妊娠并发症检出率从12%飙到37%,卫生院年营收增加80万。更妙的是,这些数据还能反哺药企研发,又是一笔躺赚的买卖。 三、用户黏性:从“一次性生意”到“终身服务” 聪明的玩家早就看透了:孕检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起点。抓住一个孕妇,背后可能是5年、10年甚至更长的生意链。 你看得见的变现路径:
四、政策东风:跟着WHO赚全球的钱眼尖的人已经注意到,WHO正在制定新的妊娠健康指南。这里头藏着两个金钥匙:
未来三年,胜负手在这三件事1.产品卡位:6个月内必须推出含心理评估的早筛产品(WHO最新指南重点)。 2.模式创新:在河南、四川试点“检测设备免费+按单抽成”,快速跑通下沉模型。 3.资源绑定:挖个WHO退休专家当顾问,关键时刻递句话比砸千万广告管用。 说句大实话:IVD这行走到今天,技术早就不是门槛。真正的高手,都在琢磨怎么把冷冰冰的检测数据,变成医院爱用、政府愿推、孕妇抢着买的服务闭环。那些只会对着参数自嗨的企业,迟早要被淘汰。下次你去产检,可能用的就是某家IVD公司打造的“孕检便利店”——这不止是生意,更是一场改变10亿女性健康的革命。 (注:文中数据源自公开行业报告,部分案例为保护商业机密进行模糊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