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疫情期间做出贡献的微远基因近日又成功获得数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用于继续推动推动病原分子精准诊断产品的研发与IVD化,同时将新建先进的分子诊断试剂和仪器生产基地。2019年-2020年期间,其参加临床样本的新冠病毒发现和基因组分析工作,向全球分享了首批新冠基因组数据,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病原宏基因组学的CE认证检测产品,不单是为国内,也为全球做出贡献,成为抗疫明星。 在我国,每年有超10亿人次发生疾病感染,同时其中绝大多数可通过经验和常规的检测手段进行诊疗,但还有约2000万人发生疑难、危重感染,基于新一代NGS技术展开的病原检测算是目前比较好的一种手段,如果把视角放在2019-2020年这危急期,彼时新冠感染就是危重感染,以微远基因这类的病原诊断技术就充分体现了先进性。 微远基因成立于2018年,是做基因诊断与感染精准医疗,着力构建基于基因组学,影像组学与EMR大数据的感染性疾病AI诊断体系,为临床提供感染精准诊断综合解决方案。从赛道属性区分来看,应属于分子诊断领域,目前已累积了超过40万例的病原宏基因组学大样本数据,包括新冠病毒等重大病原,其建有超10000㎡的研发中心、实验室、IVD产品生产基地,国内多个重点城市有检测中心。在疫情消退之后,先进的病原诊断技术自然会继续留存发展,此次一级资本市场急速加持,或许就是基于此。 质地如何? 分子诊断和POCT即时诊断,被视为未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两个赛道,站在前者,微远基因已经拥有多款自主产权的仪器试剂,例如基于随机测序的病原宏基因组技术(mNGS)检测产品IDseq Prime,基于随机测序和探针靶向测序的产品IDseq Ultra和基于探针捕获靶向测序(tNGS)的产品 IDseq Focus。 原料方面,目前尚无更多的信息佐证是否在关键工艺和核心原料自给自足,我们知道原料是决定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对公司的成本也影响,直接决定着在市场的竞争力,继而影响规模成长。 不过,从对外透露的消息来看,微远基因走的是高端路线,其目前已累计发表高分 SCI 文章超70篇,已获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50项,及软件著作30项,在病原宏基因组学检测方面还是取得中美相关机构的一致认可,连续三年通过国内卫健委临检中心室间质评,2024年通过美国CAP相关项目的评审。 这是监管层面的认可,在市场中,微远基因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一众顶级临床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承接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总的看来就是技术实力和研究成果转化能力强,至于商业化方面,对于新兴的企业我们多一份耐心和等待,当下IVD诊断中,主流还是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虽然发展迅速,但不是主力军,只不过对于分子诊断企业来说,拥有无可争议的技术实力和商业转化能力是基本条件,待时机成熟时,便可走向台前,发光发热。 商业化酝酿中 根据此次的融资用途描述,微远将进一步布局前沿分子诊断技术在各类感染场景中的应用,把研发重点放在产品上,重心移到医院内,加速推进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整体解决方案在医院内实现本地化运行,从病原、药物、宿主三个维度持续推进mNGS 2.0时代。由此可见微远基因正在加速推进产品商业化。 从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到加速推荐产品应用和医院客户的转变,让科技技术服务大众的理念得以实现,这也与大背景相符合,近年来国家也重视病原诊断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新冠疫情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全民对这方面的重视和相关基础设施的配置,那么首先就要攻克底层技术,单一维度的分子诊断技术显然不能满足,宏基因组的优势便在此,加之微远基因又有影像学和大数据的结合,这套病原诊断体系在当下应该是先进的。 产品力方面,以其IdseqTM为例,能覆盖超18000种病原体,并可进一步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因子与免疫宿主反应等多维度分析。产品管线也从病原宏基因组学,延展到捕获技术与分子POCT技术,对多种病原体进行精准分型捕获及深度溯源分析检测,能够实现更广覆盖筛查与更高灵敏度检测。分子、POCT两个发展速度最快的赛道,微远基因均有布局。并且从原来的宏基因组再度延展,深度分析。 可以说,微远基因是把技术一次性布局到位,前瞻性和前沿性十足,慢慢等待开花吧,不管结果如何,就当前的表现来看,还挺乐观的,按目前的融资进度来看,下一步应该就是筹划上市,获得更多的融资进一步发展壮大。 写在文末 NIPT和肿瘤NGS之后,宏基因组在精准诊断的应用启动了一个新道路,不同的是宏基因组是基于前期的多种技术融合,并非从无到有,更像是一种高级整合,这种的成功率应该会更大些。 显然,宏基因组技术应用于病原体检测,将解决了临床未被满足、疑难杂症的需求,新冠一疫便可证明之,当下微远基因积累了大量的样本检测、多研究项目的开展,那么就形成了有技术、有数据积累、有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未来不可限量。 参考资料: 1.微远基因、相关资讯 2.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