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些时候,南京晶捷科技宣布完成A轮1.5亿元融资,用途就是车间改造、生产设备购买、后期的销售费用投入以及研发费用投入等。这是其首年销售,晶捷科技是一家做POCT诊断的生物科技企业,2018年正式运营。产品是基于传感器的核心材料和检测方法开发,以血气分析等细分产品进口垄断市场为突破口,所推出的“血气生化分析仪”可在45秒检测ICU、急诊所需的34项指标,快速准确分析全血样本。 POCT产品被视为未来增长速度最快的赛道之一,有了突破进口垄断和技术壁垒极高这两层因素,使得晶捷科技变得稀缺,在业界的分量更高。也因此,A轮融资能够得以顺利实现。 彼时国内95%以上的血气分析仪都来自进口,加之中间环节多、冷链运输要求高等原因导至基层场景限制、检测价格高、实操废卡率高的情况,不但是成本高普及性不高的问题,而且许多重症患者无法及时用上,而失去产品的社会价值。 当然也这可能是整个欧美日体系,医疗高科技产品主要侧重为少数人服务有关系,而在我国随着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行,医疗医药更要升级,满足普及性,施惠于广大群众生命健康。正是拥有改革抱负,晶捷科技成立。 难道我们就不能做出中国老百姓都能用到的 血气分析仪和更多便捷的POCT产品吗? 写这篇文章,多出于敬重这类抱负的企业,想到了当年钱学森的“中国人怎么不行啊?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当然这个话题有点大,二者意义和地位也不可同比,想表达的是IVD领域也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企业家,推动IVD事业向前沿迈进,突破所谓“进口”的层层专利束缚,造福群众。 目前,晶捷科技有三个产品平台,分别是基于微流控的检测卡产品平台、家用自测产品平台、动态监测产品平台,都是基于传感器的核心材料和检测方法开发而来,这些产品的目标均是针对血气、电解质、离子物质、小分子代谢物、大分子等,进行开发院内外都可用的检测产品,未来在市场上极具穿透性。 2023年作为首年销售,其核心产品血气生化分析仪作为重症患者的重要检查手段,有望快速冲击进口品牌独占的格局。该款产品具有闭环反馈机制的精密温度监测和控制模块,仪器占用面积仅如1个iPad,全干式、无液路设计。其配套使用的微流控检测卡集成了10种传感器,覆盖ICU、急诊所需的34项检测指标,精度误差在1.5%左右。而在业内,能做到10项指标联检就很不错了,极为少见。 数据差别显示了晶捷科技的极大优势,也反应背后的工艺和质控领先,解决了血气分析仪要在复杂环境下,特异性地检测目标物,不受干扰地采集信号,为行业贡献一条解决方案。 勇闯商业化道路 有了上文所述的成熟技术、工艺化路线,使得晶捷科技能够将量产提上日程,接受市场的考验,去展现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在居民健康管理上,晶捷也开发了血糖乳酸仪、血糖血酮仪、血糖尿酸仪、多功能生化分析仪等POCT产品,拥有自己的优点,设备的微型化,使得样本量刷新低,其指尖用血量仅需1微升以下。 无论是微流控检测卡平台产品,还是家用检测产品,若要推向市场,其核心要处理的问题是精确度问题,这就极其考验生产过程,根据其描述为了实现功能,传感器往往是数层的设计构造,每加一层就进行对准对位,每一道工序的定位、精度、裁切等都有极高的要求,这种情况,必然依靠自动化,未来还要引入智能化,过程异常可以及时纠偏。为了实现院内院外数据互通,晶捷科技还推出了健康管理软件,使得院内院外产品趋于一同,事实上,这也是未来医疗泛化、平民化的一个小小标志。 这是在技术方面,晶捷科技做足了功课;在市场方面,也能做好严肃医疗和消费医疗。其把血气分析仪等设备通过委托代理方式向医院端拓展;而对前面所述的家用型健康管理检测产品,则是通过药房药店等能直接接触C端的用户进行推广,其也在天猫、京东等线上渠道进行尝试,总之就是开启C端模式。 除了在国内市场的“东征西讨”,打破进口垄断,将国产品牌推向市场之外,晶捷科技也在海外布局,目前已有部分产品获得CE认证,并将亚非拉和欧洲作为海外首个拓展方向,这实属难得,视野并不停留在国内市场上,而是老早就瞄向海外。 写在文末 今年作为产品销售开启之年,晶捷科技也做好了准备,7500平的生产基地,获得A轮1.5亿,产值4亿元的预期,出发即面对海外市场,雄心不小。 这其实是对底层技术的自信,不仅仅是打破垄断,对国产品牌的竞争力的认可,为未来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先行背书,也许未来研发、产品推广仍有不少困难,但血气生化分析仪领域龙头苗子基本已定。 参考资料: 1.晶捷科技官网 2.A轮融资1.5亿,前南大女博导创业火了,创客公社,2023 3.「晶捷科技」获1.5亿元A轮融资,加速电化学技术产品商业化,36氪Pro,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