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域的“潜伏→逼近→突袭”三步曲 “什么?金域的基因甲基化肿瘤早筛产品一年卖出了15万例?” 这是我看到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 很多朋友的第一印象: “金域不是一家普检公司吗?什么时候有肿瘤早筛产品,竟然还卖得这么好?” 在继年初“ 一年卖出17万例tNGS ”后,金域再度携肿瘤早筛产品销售数据袭来,完成对众多专门从事感染和肿瘤检测企业的双重暴击。 数据是最具说服力的。 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不如一个简单的销售数据来得直接。 这就是市场质朴的回应。 (听不懂?就想想公司销冠的汇报PPT,再看看老板的一脸宠溺。) 更值得研究的几个有趣的问题:
笔者仔细翻阅了金域官网推文及年报信息,尝试根据金域在市场上“打出来的明牌”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期望对大家自己的业务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全文近6000字,但可由下面一图总结。本文依次进行拆解。 👇🏻 (温馨提示,拿着放大镜找成功,成功也有一万个理由。所以本文不一定反应其真实成功之道,朋友们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区讨论。刚进入行业的朋友,可以先提前看另一篇入门基础,点击:大白话 | 1+2+3+N,看懂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ICL的行业价值 ) 01 肿瘤早筛的这面南墙, 金域拿什么撞破? 撞破南墙靠什么? 富人花钱买装备,穷人全靠头皮硬。 相较tNGS在这两年的一炮而红,基于液体活检的肿瘤早筛项目在几年前就是市场热议的话题,也是众多企业重点发力的方向。 更普适的检测对象、“从治疗到预防”的健康理念、及恶性肿瘤高发难治的背景,肿瘤早筛市场承载了来自市场、资本更多的想象空间,千亿、万亿蓝海市场的声音不绝于耳。 以肿瘤早筛、万亿为词条进行搜索,出现众多内容。 与市场的高期待、火热的赛道融资相比,近年真实的市场反应则冷静很多。肿瘤早筛的行进速度,甚至比我们原本的预期要慢上很多。 尤其是泛癌种早筛领域,前有Grail开疆拓土,后有燃石、和瑞、鹍远等亦步亦趋,无一不在肿瘤早筛领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资金,但从部分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看,市场回报周期还远未到来。一些公司甚至深陷泥淖之中,进退两难。 为什么会这样? 挡在泛癌种早筛门前的三座大山: 技术研发、注册报批、商业推广。 底层技术开发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注册报批中大规模回顾性研究试验、前瞻性研究试验对于项目资金、时间的要求、监管部门的态度,及市场对于产品形态、价格的接受程度的不确定性,三座大山,可谓山山险恶,关关难过。 NGS液体活检公司,应深有体会,活脱脱一部心酸血泪史。(大家可以观照自己公司自行体会。) 但,基于基因甲基化的单癌种早筛早检产品,反而在市场孵育与市场实践过程中,被市场买单。 为什么? 可以大概归结到以下四点:
*数据整理自NMPA官网 此次,金域卖出15万例,正是这些基因甲基化肿瘤早筛早检产品。 按其官方推文,建立起“国内第一个肿瘤基因甲基化全面检测体系”,其背后含义是,通过与试剂盒厂家的合作,生态整合,打造覆盖NMPA获批的全部癌种的检测体系。 看看官方公众号截图信息: 言外之意: 👇🏻 02 金域有什么? 带兵打仗,首先要看看自己有什么,而不是光靠喊一嗓子冲啊,然后用爱挡子弹。 金域有什么? 在《一年卖出17万例的背后,金域们向左,微远们向右》一文中,我们曾提到金域的几大护城河,抛去高大上的词汇,我们以一种更生活化、更接地气的方式表述,可归纳为下图所示: 👇🏻 (1)渠道网络 → 布天罗地网: 通过48家自营实验室+740家合作共建实验室(2022年年报数据),覆盖千城万县,数万家医院。积沙成塔,积水成渊,这是渠道网络的力量。 重资产的背后,体现的是健全的冷链物流体系(超3000人的物流团队、2000多个物流服务网点)、运营体系。 这种在国内市场的纵深深度和覆盖程度,所有新晋厂商都望尘莫及。 (2)检测项目 → 建检验superMall: 头部ICL企业检测项目可达3000多种(金域对外提供项目总数超过3600项,2022年年报数据),远高于国内各级别医院,及仅拥有单项或几项检测类目的企业。 建这一检验项目“超级市场”,有3大优势:
此外,更值得各位朋友注意的是,金域医学目前在高端特检项目上的转型。当然这也不是金域一家在变革,迪安、艾迪康均是如此。 从2022年年报信息披露,其基因检测、质谱、流式等平台相关业务的占比已超过50%,三级医院客户占比也在提高。 大型第三方医检所,正在快速跨入特检市场。 怎么理解这种行为? 一句话: 👇🏻 (3)成本控制 → 过节俭日子 成本控制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实现:
极致的成本控制,让金域在做市场动作时,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省出的成本哪里去了?提高毛利? 从其官网信息推断,省出来的成本,或反哺医院、或回馈终端,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也提高了市场的接受度,进一步得以让检验惠及更广阔的人群。更直接的体现,是其在多个区域开展的肿瘤早筛公益项目,一个头部企业的向善行为,值得点赞。 布天罗地网、建检验超市、过精细日子,这三点,并不在金域自己的官方话语中。 他们自己有一套表述逻辑,即“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向高端特检进发,为医院疑难杂症的诊断提供服务;“立地”,指的是服务网络进一步下沉到基层。而具体的运营、质量控制、效能提升,则依靠其近几年提出的“医检4.0”战略和数字化转型。 我在想,这就是体系的力量,也是金域自己耗费近三十载的久久为功。 所以,如果你老板想学? “好的,先拿十亿,再干十年。” 03 金域早筛市场的仗, 是怎么打的? 有了这些,就能够把肿瘤早筛产品、tNGS产品卖好吗? 肯定不是。 这些只是一个企业的底层素质和粮草储备,我们更要关注: 金域如何依托自身优势,结合具体的市场、具体的产品,在应用市场出奇制胜? (即下图中的2、3部分“产品层面+市场层面”,我们尝试结合起来一起拆解。) 👇🏻 纵览金域早筛市场的相关推文信息,梳理剖析以后,为方便大家理解,我把这种市场打法形容为: “ 猎豹伏击三步曲 :潜伏 → 逼近 → 突袭 ” 第一步,潜伏: 潜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观察、判断、等待时机、蓄力的过程。 我们会发现,金域很少在市场上首先推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从 0→1 原研创新产品,但事实上,它又对市场所有新兴的临检项目保持敏锐,始终跟进。从早年涉足NIPT,到现在的tNGS、肿瘤早筛、质谱类项目,莫不如此。 不冒进,静下来,才能洞察局面,辨别是非。毕竟很多项目,都曾被市场证伪。 用现在电商时髦的话,即考验的是金域“选品”的能力。 金域选品,首选“熟品”,即: 一个技术成熟的产品、一个已经初步经过市场验证的产品,如有NMPA获证则更佳。(ps:再回想一下第一章节金域选取的基因甲基化方向及对产品的要求。) 这样的产品,试错成本最小,市场风险较低。 同时,这也意味着其会主动放弃一部分“自己不看好”的市场,即使有可能是热门概念市场。“选品”中,其大量的专家资源和市场信息,有利于真正选到“爆品”。 第二步,逼近: 在其他厂家完成某一项目初步的市场教育和市场验证后,就到了快速逼近的关键节点。 这是应用市场将要爆发、但又未爆发的临界点。 如何逼近? “内研、外合”: (1)内部研发,同时结合丰富的临床、检验医师资源进行产品调研,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微创新迭代,完善和打磨产品(爆火的tNGS项目便由此而生,可见金域历史推文); (2)外部整合,引入外部资源,迅速整合,并通过自己的生态位快速放大优势。 此次肿瘤早筛类项目,便是如此。 通过与几家NMPA获批企业的合作,把这些厂家的产品整合进金域自己的早筛产品阵列,便建立起了“国内第一个肿瘤基因甲基化全面检测体系”。 产品打磨阶段,是自己研发、还是外部整合,抑或是两条腿并行前进?金域有多种选择。 只待时机一到,哪种方法快、成本低,哪种方法便可先行。 这倒是一个成熟企业的务实做派,心态开放,结果导向。 第三步,突袭: 市场已完成初步教育,产品已定型,一切准备就绪,就是全力出击的时刻。 通过渠道网络、成本优势、项目优势等,进行 1 → N 的快速放大,完成市场突袭。 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的是,其战术层面如何实施?及其背后的逻辑。 以本文所示的肿瘤基因甲基化产品为例,金域在其具体市场动作实施中,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为什么选择低价策略?高一点不会赚得更多吗?反正有渠道网络、成本优势等的加持。” 这事实上是由早筛类产品项目特点决定,更由国情民意决定。 试问,你会自己花钱做体检吗?你又愿意为多少钱的肿瘤早筛产品买单?企事业单位又会给你选择多少钱的年检套餐? 咱们自己扪心自问的回答,就是国情民意。 在肿瘤早筛市场,医院体检科、健康管理中心、连锁体检机构,才是主要销量来源。民众自主买单进行健康筛查的意识有所提升,但习惯尚未形成。讳疾忌医、怕查出来问题也是常态。非中高危或疾病状态下,付费意愿并不强烈,价格敏感。 所以,低至数百元的早筛类产品(或仅作为某一套餐的普通子项目,即搭便车行为),对个人来说,既满足了一部分想要查查的心理需求,又在价格接受范围内;也利于企事业单位作为员工福利的体检套餐采购。只有这样先试先用,在实践中去结合,才会逐渐提高人们的癌症筛查意识,从而惠及更多人群。
常常是三大体现 “ 有证产品、入院合作、院内收费 ”,项目流程合规,才有项目批量放大的可能;(靠人工散单,是不可能规模起量的,对此,NGS临检公司应深有体会)。
我们所看到的年15万例肿瘤早筛、年17万例tNGS,便是突袭的结果。 所以,每一次奇袭的背后,都是预谋已久。 我们看到的只是最后展现的结果,事实上,金域在此前已经走完了 1-8大步、N小步,才完成了最后一击。 如图所示:没有1-8,哪来的9。 这既有金域整体体系的力量的加持(公司层面近30年的功底);又有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市场、具体项目来进行的战略、战术的独到布局,节奏的把控。(在第4节展开) 所以,所有我们看到的成功的结果、轻松的状态,细究起来,都是背后偷偷的努力。 借用一句流传甚广的心灵鸡汤: 04 我们向金域,能学到什么? 你还仅把金域当做一个简单的医检外包服务商吗? 或仅是你的一个分销渠道,只是大一点的渠道? 仅此而已? 在一个NGS行业交流群中,最近也有讨论到金域,有行业朋友聊到: 注:不带引导性意见,只代表一种声音 的确,从早期的NIPT,到遗传病检测市场,再到感染市场、肿瘤市场,以金域、迪安等为代表的大型第三方检验所,日益成为特检市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成为诸位强劲的对手。 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什么?能学到什么? 再回到这张图,看看哪些能学?哪些根本学不了?哪些让老板去学? 首先,极其重要的一点,不能跳出整体体系来看孤立动作。 单独学其中任何一项,都可能是徒劳,反而会走偏。 为什么? 一盘棋局,棋子间自带联系。 我们看看金域早筛市场的这盘棋,公司层面、产品层面、市场动作层面,这三者有什么关系? 直接说结论: 公司的三大护城河是土壤,产品和市场动作从中生长; 而成功的产品和市场动作,又会进一步加深公司护城河。 怎么理解?
没有以上这些,怎么会有金域“放弃某一项目的勇气”、“先期等等看的底气”、“后来居上的信心”和最后“成功的突袭”。 而成功的产品,又会反哺到公司,让公司产品结构、客户结构质量更优质,单产更多,从而有更充裕的资金去搭建网络、增开项目、升级体系。 👇🏻 这是一套良性循环体系,更是金域对自己优劣势的深刻理解下的有慢有快,有所为、有所不为。 这怎么学? 这些可真学不来。 那可以学什么?
再一步追问,这背后,反映的又是什么? 答案或许很简单: 回归医学检验的本质。 👇🏻 不炫技,朴实无华,就像饥饿时的一碗白米粥,温吞吞,刚刚好。 无论是当前的甲基化肿瘤早筛项目,还是之前爆火的tNGS项目,都是这一逻辑的产物: 产品意义明确、价格适中、流程合规。这才是产品可规模化放大的基础。 事实上,这也是众多新兴厂家所无法自洽的难题。(参考:📎 失控 | NGS临检企业面临的死结局面) 金域在早筛市场的奇袭故事,或许向我们证明: (完) 今天主要是学习金域优点, 所以怎么看都是小甜甜,齁甜齁甜。 (金域:不听你说,我都不知道我原来这么牛?) 但说的这么牛,金域没有软肋吗? 必然有, 所有的优势的另外一面,就是局限:
...... 这,就是大家的机会啊。 毕竟,路如果都堵死了,你让大家还怎么活? 揭竿起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