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入侵时的一道最重要的保护屏障:它可以准确的识别并清除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以及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还可以消灭那些因为各种因素而突变的“坏”细胞,如肿瘤细胞。对于肿瘤来说,免疫系统起到的作用就像现代社会中纠察治安的警察一样,他需要时刻警惕并防范一些病原体试图冲破屏障打入我们的内部“健康圈”,也要在发现时及时清除掉我们身体中潜在的“健康刺客”,这才是预防肿瘤发生时最根本的有力保障。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是导至肿瘤发生以及复发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天然抗肿瘤作用,免疫力是最好的抗癌“武器”,机体免疫力贯穿肿瘤发生、发展、分期、治疗效果及预后全程。 1 肿瘤发生的早期信号 —长期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 肿瘤确诊前,免疫功能在早几年已呈现逐步降低(例1)。一旦免疫系统失衡,就会削弱对癌细胞的抵御能力。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和攻击,在体内猖狂的分裂和增殖,最终形成癌症。机体有着复杂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但肿瘤反过来也可以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甚至侵犯淋巴系统导至全身的免疫功能低下。因此及时检测免疫功能,早期遏制癌细胞免疫逃逸,维护机体免疫功能健康是最好的抗癌“武器”。 例1. 患者赖**,女,45岁,于2020年8月确诊肺微小浸润腺癌,并接受手术,确诊肺癌前5年,淋巴细胞计数呈逐步下降趋势。 2 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 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 对于肿瘤治疗,如果患者本身免疫力比较强,那么治疗效果也会比免疫力弱的人更好一些。免疫功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临床随访中动态检测免疫功能有助于判断病变的发展状态,如果免疫功能骤然变化,预示肿瘤复发可能(例2)。 例2. 患者王**,女,43岁,右上肺腺癌,术后化疗,免疫功能骤降是肿瘤复发的高危因素 3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导至感染高发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对816例死亡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尸检,发现感染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47%的患者死亡原因是因为感染1。而正是因为肿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才导至感染高发:肿瘤患者年龄普遍较大,自然衰老是无可避免的生命现象,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肿瘤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消耗患者机体,且放化疗及手术会降低人体的“卫士”白细胞数量,导至机体免疫力低下;医院本身是各种病患聚集地方,也是各种病菌聚集的地方,虽然医院有相应的消毒行为,但肿瘤患者因为免疫力低下接触病菌感染的机率也是增大的。NCCN指南推荐肿瘤患者预防和治疗感染期间监测CD4淋巴细胞绝对计数2。法国里昂中心曾入选213例肿瘤患者,启动化疗前采集患者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计数。研究表明CD4淋巴计数≤450/μL是化疗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早期死亡(化疗后31天)的独立危险因素3(图1)。 图1. CD4淋巴计数≤450/μL是化疗后出现发热中性粒细胞减少和早期死亡(化疗后31天)的独立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肿瘤防治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免疫系统,让它能够时刻保持警惕并且有能力及时清除身体里出现的肿瘤细胞,不让肿瘤细胞有滋生发展、恶化的可能。因此积极建立个人免疫功能档案,每年定期进行免疫力监测并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生风险以及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那么怎么监测免疫力呢?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是集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电子技术,流体力学、细胞化学、细胞免疫学等多门高新技术与方法为一体的现代细胞分析技术。其特点是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大量细胞进行高速(每秒计数可达数百~数万个细胞)、准确、多参数的定量分析,通过检测荧光素标记的细胞表面抗原(各种CD分子),对免疫细胞及其不同亚群进行准确分类,检测其数量和比例。 旷博生物作为国内流式平台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流式平台提供流式细胞仪+淋巴细胞亚群+Treg细胞+外周血T细胞表面PD-1+细胞因子解决方案(图2),并配备国内较大规模的专业工程师、技术及医学团队支持,协助临床项目顺利开展,24小时服务热线一触即连,助力肿瘤防治免疫力监测! 图2.旷博生物流式解决方案 旷博生物提供更全面的流式平台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Proceedings: Causes of death in cancer patients. Cancer. 1974 Feb;33(2):568-73. 2.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ncer-Related Infections.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3.2022 3. CD4 lymphopenia as a risk factor for febrile neutropenia and early death after cytotoxic chemotherapy in adult patients with cancer. Cancer. 2004 Dec 1;101(11):267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