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全行业几乎都在忙着抢时间注册、出货、打款、排单...2023年,随着防控放开,新冠“抢钱大战”的热闹景象,突然没了。 开年季,似乎好多人在找工作,经常问老陈,某某公司怎么样...这也很正常,拿了年终奖的该被挖的还得被挖,该换东家的也还得继续换。只是,30岁以前,可以折腾,别总瞎折腾就行。情况不对,该掉头得立马掉头。 最近,IVD外企本土化又成了行业热点。 有企业直接把生化仪、生化免疫流水线一起国产化了,装机都开始了。国家前几天也发文,支持外企本土化创新。 最新要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中国境内生产产品达到规定的附加值比例等条件的,应当在政府采购活动中享受评审优惠。显然,支持国产是首要前提,但在国内实现生产研发的外资企业同样将获得政策的支持与鼓励。 喊了几年国产替代,以后外资也大量国产化了,有点家门口开打的意思。可见,伴随新冠疫情后的IVD带量集采,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微妙却关键的变化,国产企业出海速度也不断在加快。 高质量发展的背景时代下,IVD行业国产企业不可能一直在二级及以下医疗市场卷,这几年明显有很多IVD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加快了整合速度,尤其是化学发光领域、基因测序领域、分子诊断领域。这三大领域,几乎有点技术家底的企业都是定位二三甲市场。 可见,国内很多IVD企业还是有实业创新精神的。 核酸检测经济停下后的第一年,IVD行业似乎没有原来那么热闹。就在两个月以前,朋友圈还是各种抗原广告,有种全行业都在搞新冠检测的错觉。 至今社群里,时不时还有人来一句,抗原现货。 新冠检测确实造富了很多人,疫情还没结束的当下,整个新冠检测产业链依然还有大量机会。 只是,常规新冠检测市场,已经是红海了,库存满大街的当下,核酸检测试剂、抗原试剂,三年抢钱大战可以宣告结束了。 下一个新冠相对红利阵地大概率会升级,比如新冠核酸分子POCT、抗原联检项目。 医院的需求也会回到原来的状态,该上项目上项目,该上量的继续上量。以后,赚钱机会还是要回归原来的几个主要IVD细分市场:流水线、免疫、分子、POCT、微生物、临检。 值得肯定的是,吃到新冠检测红利的很多IVD企业,没有想着套现离场,而是把钱继续花在体外诊断行业,或者谋求新的发展机会,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投资和整合。布局医疗(IVD)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IVD研发创新和整合;投入自家产业园建设等等。 往后,体外诊断行业分化会越来越明显,中小企业在当下市场竞争格局下,确实很难撬动头部平台的市场份额,IVD大平台会不断蚕食中小企业体外诊断常规市场。从刚刚过去的生化带量联盟也可以看到,头部IVD企业具有体量上的天然优势。 新冠检测抢钱大战结束了,常规IVD市场搞钱也更内卷了。 没有新冠疫情,过去大家可能资金规模、人才队伍等方面实力都差不多,疫情三年一下子就把差距拉成天上人间。 作为IVD行业从业者,勤奋只是基础条件,现在每个人都很勤奋。拉开差距的是自己的专业素养、职场沟通、资源调配、趋势判断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