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政府医改的深入,对于国产设备的扶持,对于民族品牌的培养,以及阳光采购、价格谈判等诸多政策因素,跨国IVD企业面临着利润被挤压,政策风险增大的困境。 不少国内企业的同仁也认为跨国IVD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好日子到头了,真的是这样吗? 2020年,尽管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大范围爆发疫情,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由于国家的强力防控,使得中国的企业率先复工复产,迅速从疫情的混乱中率先恢复过来,率先研发出新冠检测产品,依靠中国速度使得中国的新冠检测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收割市场。 然而,除了依靠疫情相关检测产品的国内公司一片欣欣向荣之外,大部分以生化免疫为主业的企业都呈现不同程度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 这与跨国巨头的表现如出一辙,2020年依靠新冠分子诊断的雅培大涨40%,而缺乏新冠相关分子产品的西门子则狂跌至-5%。 分子诊断产品在新冠期间被捧上了天,然而生化免疫在目前以及可预见的未来,仍然会是IVD的最大细分市场。 而这块市场,目前跨国企业实力雄厚,国内企业想要突围,还要突破两大障碍。 首先是高度标准化。 我国的检验发展到今天,全国已经有300多家医院通过了ISO15189认可,不少医院还通过了CAP认可,而这些认可标准,全都脱胎于国际标准。 在中国医改的大背景下,检验结果互认成为避免重复检测和医疗资源浪费的解决之道,这些标准保证了检测的质量和规范,高质量的检测水平和规范化标准化的实验室管理是检验结果互认的基石。 跨国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持续的投入、有效的学术推广和品牌建设已经建立了高质量、高标准的用户定位,这是基石。 除非依靠强力的国家政策,否则这个基石在短时间之内不易被撼动。 其次是高度自动化。 国内自动化市场一直是跨国企业占据主导,尽管这几年国内企业也在布局和发展,但追赶还需要时间。 国内大部分公司采用的流水线方案是OEM,而OEM本身的成本并不低,流水线毕竟只是一个样本运营系统,出结果还是要看分析系统,所以本质上还是在拼分析仪和试剂,这样就又回到了标准化的问题。
而目前跨国企业在国内为了降低成本,不但开始在国内设厂生产仪器和试剂,也开始和国内原研的自动化厂商合作,完善自动化解决方案,加速本土化进程。 对于跨国IVD企业来说,目前覆盖的市场还只是局限在三级医院尤其是大三甲,还有广阔的县级市场及县级以下医院没有触及,同样也有大量的机会实现发展。 随着各种医联体医共体医疗集团的成立以及各种大型区域检验中心的建立,它们辐射和虹吸了基层检验市场的标本量,只要愿意以量换价,跨国IVD企业非但不是好日子到头,反倒可能是发展的黄金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