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专栏文章 IVY专栏2 查看内容

华大基因:激进勇猛时依然脚踏实地

2020-9-12 19:09| 编辑: 小桔灯网| 查看: 2004| 评论: 0|来源: 小桔灯网丨作者:Ivy

摘要: 深圳国家基因库位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大鹏新区,在基因库大厅屹立着一个体型硕大的猛犸象雕塑,汪建说复活猛犸象不再是痴人说梦,某一天它会再次活蹦乱跳的出现在人类眼前。图片来源于网络(新快报摄)事实上,汪建和他 ...


深圳国家基因库位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大鹏新区,在基因库大厅屹立着一个体型硕大的猛犸象雕塑,汪建说复活猛犸象不再是痴人说梦,某一天它会再次活蹦乱跳的出现在人类眼前。

图片来源于网络(新快报摄)


事实上,汪建和他的公司在汶川地震时曾经克隆过一头绰号“猪坚强”的在地震中存活下来的猪,现在猪坚强的后代继续养在博物馆。


“万物生长不靠太阳”

“立体农业不靠土壤”

“掌控生老病死不是梦想”

 

频繁爆金句,人称老顽童。激进勇猛的背后隐藏着脚踏实地的严谨。一路走来,汪建和他的华大基因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华大基因雏形


● 1990年,当美国政府批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并宣布15年内投入30亿美元。这一计划在当时被称为继原子弹计划和登月计划之后人类史上第三个伟大工程,该计划旨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破译人类遗传密码。当时身在华盛顿大学任基因和细胞检测高级研究员的汪建隐隐察觉到了机会。1994年,他回国创建了北京BGI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为加入基因组计划做准备。

● 1997年,汪建与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遗传学博士杨焕明、华盛顿大学的于军、德州大学的刘斯奇等人不谋而合,决定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无意于此的中国。

● 1998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地址设在原中科院遗传所内,杨焕明担任中心主任,汪建担任中心执行主任,于军担任中心副主任。

● 1999年7月,汪建、杨焕明、于军等人东拼西凑3000万,又共同创建了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据说早期,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与中科院遗传所基因组中心共用场所和人马。

● 1999年9月1日,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五次会议在伦敦召开,汪建和杨焕明在没有得到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就在会上宣布代表中国承接该计划1%的测序任务。这次“先斩后奏”行为的结果后来被政府追认,政府拨给了他们5000万元项目经费,华大基因则借由这笔经费正式诞生。

● 2003年11月2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复同意成立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所在“中科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并整合部分“华大基因”员工组建而成,所址位于北京空港工业区B区。2003-2008年,杨焕明担任北京基因组所所长,汪建任副所长。于军和华大的创始人之一刘斯奇在2003年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成立之初就是该所的研究员。

● 2007年,华大基因从中科院体系分离,南下落户深圳。2010年07月20日,企业名称由“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变更为“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为法人股东,认缴出资额315万元,杨焕明和汪建为自然人股东。

华大基因正式在深圳扬帆起航!秉持“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华大基因发展成了国内基因测序龙头企业。华大基因做的事,前,无古人;后,一定有来者。


华大智造诞生


基因测序行业技术壁垒极高,目前市场格局处于寡头垄断的局面。美国Illumina在基因测序行业地位是全球老大,作为全球最大的测序仪设备和试剂的供应商, 90%以上的测序数据是利用Illumina测序仪产生。华大基因最早是通过购置Illumina的128台测序仪设备和利用国内劳动力红利建立起了国内行业龙头的地位。


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上,上游为测序仪器和试剂生产商,中游为基因测序与检测服务提供商,下游为医疗、科研机构和企业等使用者。Illumina处在产业链上游,随时随地可能对华大伸手卡脖子,加之寡头垄断,Illumina一提价,华大基因的利润就得掉几十个百分点。

2012年Illumina突然提出高不可攀的设备维修价、新测序仪器的限卖、试剂涨价等一些列杀手锏,华大基因被逼到了悬崖边。


为了突破这种被人牵制的局面,汪建认为只有自己造炮才能实现“我的地盘我做主”。痛定思痛后,华大开启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并购首部曲。2013年3月华大基因的控股股东华大控股以1.17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测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简称“CG公司”),CG公司的产品通量是当时全球之最,但由于“价高和寡”,加之CG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超乎了市场认知,所以不利于快速市场化。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虽然CG的产品功能完美、但价格极为昂贵,当时的市场认知还消化不了。收购CG后,华大控股拥有CG100%的知识产权,通过消化和改良其技术,并大手笔投入研发经费,终于在2015年10月交付了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通向桌面型基因测序仪。终于,华大开启了低成本、国产化测序仪的起航。


届时,在2016年4月正式成立华大智造,华大基因从此有了胞弟华大智造的助力,解决了上游仪器和试剂的高成本供给难题。


华大基因的起飞元年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华大基因在8月26日公布了2020年半年报,数据显示2020上半年,其营业收入为41.1亿,同比增长218.1%;净利润为16.5亿,同比增长734.2%


五大主营业务营收及占比如下:


精准医学检测:占比73%,营业收入29.9亿元; 

生育研究和临床:占比14%,营业收入5.7亿元;

多组学大数据:占比7%,营业收入2.8亿元;

感染防控研究:占比4%,营业收入1.8亿元;

肿瘤防控及服务:占比2%,营业收入0.8亿;


从三年的营收对比来看(见下图▼), 2020上半年精准医学检测和感染防控研究营收上涨,尤其是精准医学检测为营收的重中之重,主要源于这两项业务跟疫情关联很大,而跟疫情无关联的其他三个业务板块,则不同程度的出现下跌。

数据来源于华大基因各年年中报


从研发角度看,2019年中研发投入1.43亿,占营收的11.1%;而2020年中研发投入1.67亿,占营收的4.1%。与去年同期相比,2020上半年研发投入下降较大。在研发人员上,2017-2019三年的研发人员数量逐年增高,从2017年的532人,增加至2019年末的655人,人数增加的同时,研发费用却在减少。


有人说今年才是华大基因的起飞元年,脱离Illumina的掣肘,并且凭借疫情进行内展外拓,未来,华大必将一往无前。

➢ 内展:

在武汉疫情初期,华大基因以雷霆之势联合各方5天建成了火眼实验室,并快速从武汉走向全国十余个城市。新冠病毒检测量高达日可检测万人份样本,破解了武汉疫情初期的困局。华大基因是国内最早获得应急审批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企业。

➢ 外拓:

华大基因的新冠检测产品在第一时间获得了美国FDA的授权,是国内首家。接着陆续获得了欧盟、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药品监管局的审批和临时授权,华大基因也是国内获得最多国家和地区准入的企业。并且随着火眼实验室在国内的成功落地,而今火眼实验室已经漂洋过海在阿联酋、文莱、塞尔维亚等17个国家成功落地,在全球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直被模仿,能否被超越?


一家优秀的公司能派生出多个优秀同行,互相补充,这对整个产业链来说是大幸事。华大基因派生出的同行中有3家极具代表性,分别是原华大基因CEO王俊创办的碳云智能、原华大健康总裁高扬和Illumina的亚太区高通量测序部门负责人周代星创办的贝瑞和康、原华大科技总裁李瑞强创办的科研测序企业诺禾致源。


✡ 我们来分别聊聊这三家华系竞争对手与华大基因的前世今生。


 碳云智能科技

华大基因的二把手王俊创办,主要是围绕生命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创建数字生命的生态系统,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将人工智能生命大数据用于实际分析和应用中,帮助人们更好的管理自己的健康。碳云智能的领域是基因检测的应用层,属于下游,与华大基因可以形成合作机构,但不会构成威胁,属于健康管理前瞻性领域。碳云旗下目前主要有三款APP,1款针对健身中心教练使用,另外2款“觅我”和“精准断食”主要针对C端用户。一句话总结碳云智能,其实就是将数据参数和个人身体指标数据相对比,采用软件为C端用户提供动态的健康管理的一家科技公司。要做出准确的分析,数据源和准确性很重要,数据源要么第三方提供数据;要么自己收集用户收据。鉴于当前网络数据的易泄性和用户的警惕性,碳云收集上来的用户身体数据的准确性值得探究,但这些并不妨碍碳云智能科技是一家具有前瞻性的数据健康管理公司。


贝瑞和康

2015年5月成立,创业早期因为创始人周代星与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联合研发了无创DNA产前检测技术,即用孕妇血液替代危险度高的羊水穿刺来进行新生儿唐氏综合症筛查,这项技术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阳性预测值大大提高,从而让贝瑞和康被资本所关注,才有了后续君联资本2000万美金的A轮独家融资。如何让技术能迅速被医院认可并进行产业式推进,这是贝瑞和康碰到的第二大难题,后来因为国家监管部门对市场上所有NIPT项目的紧急叫停,促使贝瑞开始了重大战略转型,即从服务商转变为产品供应商,走上了售卖仪器和试剂的战略路线。贝瑞和康算是华大基因在产前无创检测领域的劲敌和直接竞争对手。 


诺禾致源

李瑞强2011年3月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院注册成立,主营三大业务,即科技服务、肿瘤合作研究和遗传合作研究。李瑞强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应用物理学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即加入了华大基因,从事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期间于2004年在英国Sanger 基因组中心访问学习,于2010年获得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在华大基因近十年的时间,李瑞强成长为华大基因副总裁、科技服务总裁。避开华大基因“大而全”的全产业链发展战略,诺禾致源走的是“小而精”的科研检测纵向发展路线,在纵向探究的同时,借助科研成果横向向外延伸,回归到基因和疾病这个科学问题上来。集中火力办大事,只干自己擅长的事情,比如在基因测序仪环节,诺禾致源主要通过与Illumina进行合作开发,而非自主研发,这也符合其“做好擅长的事”的原则。目前诺禾致源第三次冲刺IPO,身处产业链中下游、毛利率低、采购过度依赖境外进口。未来,是否会有和华大智造合作的机会,让我们拭目以待。


无论碳云智能,亦或贝瑞合康、诺和致源等,其实都是在通过与华大基因的竞争后,选择了少量相似,大部分差异化的领域来做,最终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市场格局。


科学需要猜想精神

牛顿曾指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

猜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是探究与创新的源头。科学,需要猜想精神,而且要“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 这点在汪建老先生的身上表现的淋漓极致,对科学缺乏“霸得蛮”的探究精神,基础科学研究工作终将付之东流。


在许知远穷追不舍的询问汪建,您为什么一直这么富有激情?汪建回复了两个字:好玩。用汪建老先生的话说,他不喜欢在别人后面玩,为何不尝试跑到别人前面玩玩看呢?这大概是他选择基因领域的初衷。


写在最后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为了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其他生物或物体。如果有一天,编辑、修正基因能像编辑表格那样容易,那么,人类一定会消灭肿瘤、新生儿缺陷、心血管等重大疾病,还能延缓衰老,拓展生命长度,自此,人类历史将开启新篇章。


祝福华大基因以及华大系们,在基因领域里再创佳绩,为中国乃至人类造福。





核心参考资料:

1.许知远对话节目《十三邀》之汪建

2.华大基因和它的挑战者

3.贝瑞和康,一个破冰者的故事


声明:

文章是本人原创,未经许可,禁止对本文作任何形式的改编、转载、洗稿、引用等行为,我方保留一切作为著作权所有人行使的权利,本声明等同于书面通知,并可和微信以及其他交谈记录作为证据留存,以上请知悉!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