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是当前健康产业发展的热点,而其中肿瘤方面更是热点中的热点。本文试图从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角度剖析肿瘤基因检测,以便更多对这个领域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多因素驱动行业迅猛发展l 肿瘤高发病率导至市场需求强大 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2014年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为380.4万例,平均每天超过1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个人被确诊为癌症。肿瘤的发生与年龄显著正相关,随着人均寿命不断增长和老龄化加剧,预期肿瘤发病人口将逐步增加。这就为肿瘤的诊疗相关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
l 靶向药物发展迅速是推动检测发展的动力疾病的“诊”和“疗”是密不可分的两个过程,肿瘤当然也如此。目前,肿瘤基因检测最为常见,接受度也最高的应用场景就是为患者匹配适合的肿瘤药物。在所有肿瘤药物中,靶向药与基因检测联系最紧密,这是因为靶向药针对特定的靶点,患者基因型对疗效影响大,而检测则能对疗效起到预判作用,辅助医生治疗决策。显然,靶向药可及性的提高将提高基因检测的市场需求,而我国近三年,尤其是最近一年的三方面政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Ÿ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肿瘤药加速上市我国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始于2015年7月的“7.22事件”和8月的“44号文”,2017年10月“两办”发布“42号文”,进一步深化相关改革。期间,CFDA诸如一致性评价、数据核查、注册分类调整、优先审评制度、CDE自身扩充和建设、加入ICH等一系列举措,为制药企业创造了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药和重磅仿制药的积极性,也加速了国外新药在中国的上市速度。在此期间,重磅靶向药吉非替尼和利妥昔单抗首仿上市,阿帕替尼、安罗替尼、呋喹替尼等国产新药上市,奥希替尼、纳武利尤单抗等全球新药加速上市,可供临床选择的靶向药不断提高。 Ÿ医保政策改革,重点支持肿瘤药物2017年7月,由当时的人社部主导的国家药品谈判最终结果出炉,36种药品纳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其中肿瘤药有18种之多,平均价格降幅接近50%。纳入医保使得患者应用靶向药的个人负担大幅降低,极大的提高了靶向药的可及性,甚至发生了赫赛汀全国供应不足,国家药监局开辟绿色通道批准转换生产基地的事件。 随着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肿瘤领域得到重点照顾,国家医保局组织的“国家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和“2018抗癌药医保准入专项谈判”正在稳步进行中,结果值得期待。 l 检测技术进步和专业人才涌入是肿瘤基因检测发展的动力Ÿ 测序技术日新月异,检测成本不断减低(资料来源:基因慧)技术的进步使得测序的成本不断降低,在有限的成本下可以检测更多的基因和更深的深度,进而更大范围的拓展基因检测的应用领域。 Ÿ 大批技术人员回国2017年度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48.09万人,创历史新高。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统计,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6000多名高层次创新人才中,近三分之一分布在生物医药领域,为行业技术的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动力。 Ÿ肿瘤药物推广人才流向基因检测行业受到过去几年肿瘤新药上市数量不多,药品行业增速放缓,全面医改、合规和压缩药品流通环节成本的政策的影响,一些营销人才在药品领域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一定影响,其中一部分分流到了基因检测领域,其中不乏从业10-20年的精英。虽然可能短期的转型和适应问题,但这些人为肿瘤基因检测带了充足的客户资源和成熟的营销模式,是行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科技政策对精准医疗的支持和资本的推动,也是肿瘤基因检测行业迅猛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肿瘤基因检测在真实世界广泛应用l ARMS-PCR等传统检测方法普及虽然当前提到基因检测,普遍的反映是NGS即二代测序的方法,但其实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分子病理检测方法也属于肿瘤基因检测的范畴。典型的分子病理方法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HC)、荧光原位杂交(FISH)、ARMS-PCR和一代测序等,如西妥昔单抗用药相关的KRAS基因的ARMS-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EGFR/ALK/ROS1基因的ARMS-PCR检测,曲妥珠单抗用药相关的HER2基因表达的ICH或FISH检测等。这些方法的特点为一般针对一个或几个基因,检测结果与某一种药的疗效有关,一般为医院病理科常规开展的项目,比较普及,技术门槛较低,成本低。 l 二代测序为代表的新检测方法认可度不断提高代表性的肿瘤基因检测新技术莫过二代测序。二代测序相对于上述传统方法,有着可以检测多个基因和检测性能大幅提高的特点,由此特点引发出了一些检测理念的变革。第一是基因检测的目的由单一基因的“为靶向药寻找适合的患者”转变为多基因的“为患者筛选适合的药物”,只有同时对多个基因进行检测,才能同时为患者筛选多种不同的靶向药。第二是检测的样本由以组织为主转变为组织、血液、多种体液样本的检测。这种转变的基础是检测性能的提高,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才能检测到血液等体液样本中的碎片化的DNA,从而拓展了基因检测的应用场景。 随着各大公司在临床上的大力推广,临床医生对二代测序技术的应用由陌生走向熟练,而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患者之间的交流,基因检测在患者中的认可度也不断提高。 l 新的检测意义被不断探索除了上述提到了与靶向药应用关联的基因检测之外,检测在其他肿瘤方面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探索中,典型的如肿瘤的筛查、患者预后的预测、遗传性肿瘤的检测等。 肿瘤基因检测行业地图l 全领域测序工厂、科研业务为主的企业提到基因检测企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应该是华大基因。华大确实是基因检测行业的黄埔军校,基本上每个基因检测公司都会有华大毕业的员工。主要代表:贝瑞和康、诺禾致源、安诺优达,贝瑞和康已经借壳上市,而业内普遍认为“NGS第三股”将是诺禾致源。 这一类企业的特点是,第一,业务全面,肿瘤业务是其占比不大的子版块之一。第二,普遍规模较大,对上游稍微有一点议价能力,测序成本较低。第三,肿瘤板块营销体系建设走过弯路。 l 以肿瘤为主要业务的企业这类企业的代表包括南京世和、燃石医学、思路迪、泛生子、吉因加、臻和科技、桐树基因等,这类企业在市场上最常见。这些企业的特点有,第一,专注肿瘤,对肿瘤理解较深刻。 业务专一,相比前面一类企业,这类企业没有科研服务业务(本类企业也跟临床专家进行大量的科研合作,但并不将科研合作所谓盈利的业务)。第二,规模相对小,测序成本偏高。第三,的推广团队成熟,多来自肿瘤药。 l 以普检业务起步的第三方临检企业以金域检验为例。作为全国第三方检测的龙头,金域自然不愿意放弃肿瘤临检市场。金域的优势在于在全国范围内有广泛的实验室布局,自建物流团队完善。但由于NGS检测技术与普检的技术差异较大,目标市场和销售团队经验均有较大差异,预计这类企业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l 体外诊断试剂企业在国内众多诊断试剂企业中,肿瘤检测首推厦门艾德。随着靶向药的成熟应用,艾德基于PCR或FISH等技术的EGFR、KRAS、ALK等基因的检测试剂盒销量不断攀升,最新的super-ARMS技术更是将传统ARMS-PCR推向极致。因为均瞄准靶向药伴随诊断市场,所以即便技术不同,艾德也与前述的NGS类企业形成竞争关系。艾德的优势在于检测方法成熟、成本低、可以满足目前大部分临床需求,销售模式以病理科收样检测为绝对主导,模式成熟风险低。但同时劣势也比较明显,未来随着靶向药物不断增多,纳入常规临床路径的基因也更多,基因增多到一定数量后,传统方法在样本消耗、时限、成本等方面将被NGS反超。艾德目前也在发展第三方临检中心模式下的NGS业务,但是体量有限。 l 肿瘤药企业对于肿瘤靶向药来讲,基因检测的意义在于为药物筛选足够多的患者。泰瑞莎上市前期,阿斯利康在各大目标医院建设T790M的检测渠道用意就在于此。这里要提一下瑞普基因。公开数据显示,贝达药业的核心成员——丁列明持有瑞普基因30%的股权,贝达药业和瑞普基因也达成了战略合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肿瘤基因检测的正面战场,而贝达药业在该领域耕耘颇深,从阿斯利康和罗氏两大外企抢夺了半数以上的市场。借助贝达成熟的销售团队,瑞普基因在肺癌领域,尤其在其他基因检测团队销售难以全面覆盖的地方医院,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前的问题和解决方案l 真实世界中推广和应用范围超过现有临床意义目前虽然肿瘤治疗手段的研发是大热点,但受到药品较长的研发周期限制,目前可供选择的靶向药物,尤其是已经在中国上市的靶向药还不够多。即便检测到基因的变异,也难以寻找到对应药品。另外基因变异和药物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不够充分,临床医生对一些基因证据的认可度并不高。 l 行业处于政策灰区,没有规范和标准所谓政策灰区,即卫生口两大监管部门——药监局和卫健委均没有出有效监管。 从药监部门的角度,二代测序产品对现有监管体系形成挑战。2014年药监部门已经明确基因测序仪和试剂盒应该按照医疗器械管理,而二代测序发展速度极快,药监部门审批周期无法匹配,会造成“获批即落后”的尴尬。近日获批的某两个企业的肿瘤小panel检测试剂盒即是例子,从公开的审评报告获知,其主要性能尚不及被称“落后”的ARMS-PCR。而大panel动则数百上千个基因,则难以按照传统诊断试剂的方式,逐个验证基因和位点。这种尴尬的结果就是,除最近获批两个试剂盒外,目前市面上的肿瘤二代测序产品均未获得药监批准,而那两个试剂盒如果严格按照获批的范畴进行推广和应用的话,则丝毫没有体现新技术的优势,也没有半点卫生经济学价值。所以说一句我国所有肿瘤二代测序产品都没有注册证,也不算过分。 从卫生部门的角度,各检测公司普遍祭出的“第三方临检”大旗实则禁不起推敲。卫生部门明文规定第三方临床检验中心也是医疗机构,但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规,医疗机构禁止将无证医疗器械应用于临床。当然也并不是没有特殊情况,即“肿瘤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如列入这个名单,则是现行政策法规允许的,但是这个试点名单几乎都是一些大型医院,第三方检测公司寥寥无几。 l 受上游测序仪和试剂企业制约较大基因检测的上游主要为测序仪和配套试剂,技术门槛极高,两大巨头illumina和ThermoFisher垄断了90%以上的市场,我国企业除华大外,几乎没有可商业化的测序仪产品出现。这就造成了下游议价能力较弱,在国内基因检测公司大笔烧钱的同时,两大测序仪制造商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全年illumina实现营业收入27.52亿美元,利润7.26亿美元,ThromoFisher实现营收209.18亿美元,利润22.25亿美元。l 创始人需要完成从技术专家到企业管理者的转型随着生物医药领域创业热潮的到来,大量业内专家、技术人员纷纷下海创业。尤其是在肿瘤基因检测企业,创始人多为技术出身,缺乏企业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甚至从体制内直接创业,大型企业工作经历都不太多。对企业经营需要的战略规划、财务、人力资源、营销、质量方面的经验不足。 发展趋势预测l 未来的肿瘤基因检测将受到规范的监管作为新领域,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是行业进步的保障。目前肿瘤基因检测的应用过程中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调节作用失灵的情况下,需要监管部门对基因检测进行规范的监管。前车之鉴如无创产前,2014年开始被叫停1年左右,随后试试了试点单位等规范的管理制度,随后该行业蓬勃发展。 从行业自身角度考虑,行业自律性规范或标准出台的时机已经来临。2018年7月,《二代测序技术在肿瘤精准医学诊断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发表,说明基因检测行业自身也充分意识到了自身的问题,正式试图建设标准和规范。预计一定时期内,受到广泛认可的行业自律组织将会出现,并将通过建立标准和规范,创造公平的有序的竞争环境。预计业内较为规范的领先的企业将可受益。 从政策角度,201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发布,医药卫生行业全领域均纳入监管范围,对基因检测的监管有据可循。肿瘤基因检测企业应密切关注该文件的配套政策。 l 未来的肿瘤基因检测将向多维度多组学发展由于肿瘤的复杂性,单一维度的检测难以表现肿瘤全貌。虽然肿瘤领域的研究取得极大的进步,但必须承认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还相当的少。仅在治疗方面,肿瘤要的有效率普遍不高,耐药问题棘手,而最新的免疫治疗在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超进展”等新挑战。只有全面的对肿瘤组织、血液、脑脊液和胸腹水等体液的DNA水平、表观遗传学水平、转录水平、蛋白质表达水平等等进行全面的检测和研究,才有可能抓住特定肿瘤的关键通路,进而转化为特定的检测和治疗产品。 l 未来的肿瘤精准医疗将是检测和治疗的闭环检测为治疗提供了有效性,而治疗为检测提供了合理性。未来的检测和治疗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又将互相影响和协同,最终形成肿瘤精准医疗的闭环。在研发阶段,检测将更多的介入药物的研发,研发成果将越来越多的以“药物+伴随诊断”的形式上市。而在应用阶段,对肿瘤药物应用的不断探索,将继续推动基因检测的进步。从企业角度,以检测划分人群对药物进行精准推广,以特定人群的疗效优势为卖点促进检测,将是一个符合发展趋势的模式。 (免责说明:本平台对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善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本公众平台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