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贻琦、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蒋梦麟、沈从文、朱自清、陈省身、华罗庚、穆旦、袁复礼、邓稼先、蒋南翔、闻一多、王国维、徐志摩、孙立人、冯友兰、杨振宁、马约翰、钱钟书、钱穆、陈寅恪… 那些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是不应该被遗忘的。 而在检验界,同样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出生在旧时代,经历了巨大的时代动荡和社会变迁,他们在年轻的时候毅然选择了医学检验这个行业,并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为祖国的医学检验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 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这条路是人生的起点,亦是生命的归途。 ![]() 在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些为中国检验医学事业奋斗过拼搏过的前辈们:(按照出生年份排序) 周之德 ![]() 周之德教授生于1912年,江苏吴县人。他自幼家境贫寒,正逢抗战时期报名参军,怕不能被选中,还隐瞒了10多岁年龄。1944年毕业于贵州安顺陆军军医学校并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上海市卫生试验所检验站副站长、上海市医学化验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上海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周之德教授组织编写了一本从实用角度出发,相对统一的操作手册(操作规程),适用于市内的临床医学检验的专用书。全书共125万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结合我国实际,符合我国当时检验医学发展的需要,对检验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起了铺路的历史性作用,乃至在检验医学现代化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上海医学检验界对全国作出的贡献之一。当时定价为人民币7.3元。因为全国广大的检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参阅,所以称其为“七块三”,在同行中无不知晓。 倪赞明老师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伍必雄所长和周之德副所长,是他最敬佩的二位。他说:副所长周之德是本人时常相见的良师益友,他热爱专业,为人谦虚,善待别人,以医学化验所为中心,努力团结上海检验界人士,做了大量工作。他事无巨细,积极参与,包括在编写“实用临床检验”一书时,不仅负责相应的内容,还完成了编写有关的大量事务性工作。更受大家感动的是编者们在所内工作午餐时,主动成为端菜送饭的“服务员”。 周教授于1995年逝世,享年83岁。 唐文淦 ![]() 唐文淦教授,1919年出生,1937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并留校任教。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1958年响应建设重庆医学院号召,毅然举家自愿来渝落户。为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检验科的建立、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曾经担任重庆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是重庆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祁敏如 ![]() 叶应妩 ![]() 陈缃 ![]() 陈缃教授,1922年生,福建籍。1946年毕业于原中大医学院,任职中大医院妇产科住院医师。1951年赴东北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1952年回西南医院任检验科主任。1974年主持编写了《临床检验操作手册》,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恢复医学研究生制度后,在国内较早招收医学实验诊断硕士研究生7名。为我国检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缃教授于2002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0岁。 李林 ![]() 自1941年从事临床检验工作以来,曾发表数篇有关临床检验的论文,并举办检验培训班。1964年在协和检验科组织科研小组,成功研制成12中快速检验试纸。重视并支持科内技术人员的业务提高和检验工作的发展。1979年与美国成立中美合作化验室,引进及建立了新技术、新项目,提高了医疗科研水平,培养了技术骨干,为推动检验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淑娟 ![]() 王教授说:“检验科与临床科室间亲密通气,才有利于提高检验水平和医疗质量,最终让患者受益。” 赵国瑞 ![]() 赵国瑞教授先后发表各类医学专业论文60余篇,6项科研成果获甘肃省科委和卫生厅奖励。《兰州地区181例正常新生儿血象研究》《兰州地区759例新生儿和儿童HbA2及HbF正常值调查》两个关于新生儿的专题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省内空白,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赵国瑞教授在省内率先建立了《对冠心病发生有预测价值的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实验室测定方法》,该方法被国内许多医院检验科普遍采用。 于2013新年来临之际逝世,享年88岁。 吴果诚 ![]() 吴教授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检验医学事业,重视学科建设,尤其重视年轻人才的培养,在那个专业人才、专业书籍极其匮乏的年代,他自编讲义和教材,开设培训班,招募学员,培养检验专业人员。 吴果诚教授于2011年在杭州逝世,享年84岁。 朱忠勇 ![]() 朱忠勇教授没有机会读大学,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在工作岗位上坚持自学,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动乱期间,读书学习成为朱教授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朱教授博览群书,医学科学领域,涉猎极广,被誉为“活字典”。在血液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以及临床相关知识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朱忠勇教授先后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工作,荣立二等功。朱忠勇教授是我国著名实验诊断学专家和学术(学科)带头人,也是江苏省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朱忠勇教授于2012年7月13日13点5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86岁。 倪赞明 ![]() 主要从事于医学检验本科的临床生化教学、配合临床从事研究工作,参加编写十余种著作和教材,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在长期研究中发表论文50余篇,并具有多项研究推广和获奖。倪赞明教授是我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检验医学发展进步的引领人之一,也是上海市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参与编写十余种本专业书籍,如《实用临床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分别担任书刊主编、副主编和编委。 1958年曾研制成无损伤检验的“天青兰甲无管分析树脂”(转让信谊药厂生产)。1985年“血清胆红素测定推荐方法以及胆红素标准品的研究”获得四川省卫生厅协作成果三等奖。1986年“凝血活酶试剂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世纪80年代在科主任任职期间带领科室人员获试制国内第一台全自动SF-6生化分析仪,获得上海科委协作成果三等奖,和“20例临床标本中非发酵菌鉴定”获得卫生部协作研究成果二等奖等奖项。 在担任检验科主任期间,创办了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和研究生硕士点,从198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医学检验专业的本科生。 徐功元 ![]() 因为对医学学科的深刻认知,徐功元从临床出发,立足实验室,在检验医学领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研究。他先后走访了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基层医院,和一线医务工作者深入交流,多方探讨,收集并总结有关检验医学的具体实践和操作经验。1964年,饱含徐功元心血的《临床检验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影响了整整一代检验人,一度成为广大检验医学工作者的必备书,为我国检验医学学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1979年9月,徐功元代表甘肃检验医学界参加在吉林省吉林市举行的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大会。1981年组织上将他从地处西北的甘肃省人民医院抽调到卫生部北京医院,协助叶应妩教授筹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NCCL)工作。在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了一年多的奋战,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于1982年在北京正式成立。叶应妩教授代表组织真诚希望他留在北京工作,徐功元谢绝挽留,毅然回到了他为之奋斗了近30年的大西北,他深深地知道,刚刚起步的甘肃检验医学事业更需要他。 为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徐功元教授怀着拳拳报国之心离开江南水乡,扎根大西北,任职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徐教授是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的创始人和甘肃省检验医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远离家乡的陇原大地走上了治学行医的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伟大的检验医学事业。 1984年6月23日,徐功元教授在金城兰州病逝,终年54岁。生而为英,死而为灵,遵照他的遗愿,后人们把他的骨灰埋在了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门前的小树林。 陶其敏 ![]() 陶其敏教授于2017年11月15日15点27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陶义训 ![]() 1980年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赴英国临床研究中心临床生物化学部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寄生虫研究室进修生物化学检验、放射免疫测定和酶免疫测定研究。回国后在上海市医学化验所与WHO合作研究开发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免疫检测方法。在我国首先研制成功乙型肝炎标志表面抗原、抗表面抗原、e抗原、抗e抗原抗体和抗核心抗原抗体等5种酶免疫诊断试剂。 1982年被聘为WHO乙型肝炎及相关疾病科学小组成员。1987年作为WHO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疟疾免疫检测,1989年被昆士兰医学研究所授予名誉研究员。1990年出席WHO西太区卫生研究顾问委员会并担任主席。1992年被聘为WHO卫生检验服务专家咨询团成员。 陈宏础 ![]() 现任重庆市检验学会名誉主任委员、重庆市临床检验中心顾问、《临床检验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五杂志编委、特约编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库成员、卫生部卫生专业资格考评委员会检验医学专业考试委员会顾问、第五届检验学会血液学与体液学检验专家委员会顾问,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及附一院检验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生化及临床检验专业。无论在上海医学院和重庆医学院,长期在教学、科研及临床实验室第一线工作。两次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一、二版编写,担任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临床基础检验学》一、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编,参编其他参考书7本,先后发表论文70余篇。 还有很多教授为检验医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例如(按拼音排序): 陈德昌、陈蕃、陈人骏、陈永、崔芝忠、高树声、甘宝文、郭兑山、黄辉明、贾广炎、孔宪涛、李涤生、李林、李健斋、李乃义、李顺义、林鸿光、林其燧、林紫云、刘英、刘永佳、娄永新、卢芝泉、马耀东、马志远、尚伯华、史博文、沈霞、石自明、孙洪润、孙荣武、谭世喜、谭绪恕、汤兆熊、王金良、王毓三、王棠梅、王绍曾、王孝行、杨家伦、杨振华、尹镇江、俞纯山、郑家齐… 为了让我国检验医学进步和发展,有一群人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让中国检验医学事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时光易逝,唯真心不老。 那时的他们也年轻过… ![]() 他们为了理想,曾经非常努力地学习,奋斗… ![]() ![]() ![]() ![]() 而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如果已经提前了解了我们所要面对的人生,也依然有勇气前来,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最后送给大家泰戈尔的一首诗,来作为今天的结束。 愿我们,从选择了检验医学的那一刻开始,不忘初心,坚持梦想,生如夏花。 《生如夏花》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治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本文素材均来源于网络。因小编能力有限,收集的资料不全,在这里仅整理了1910-1940年出生的检验界前辈,欢迎各位检验同仁提供更多的资料:labweb@163.com。) 请为让中国检验医学事业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检验老前辈们打call,点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