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 张国军 POCT是最近几年体外诊断届非常时髦的一个词,几乎每个做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的公司不做POCT都感觉自己“OUT”了,医疗机构内的很多临床科室也都或多或少的有开展POCT检测的冲动,一句话概括:POCT风暴真的来了!但是,就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一样,由于POCT本身存在很多的特殊性,相应的管理、规范化等问题,也伴随产生,总结起来主要有八宗“最”。 第一宗“最”是最全新——概念定义的问题: 传统POCT与现代POCT概念区别在哪? 第二宗“最”是最关心——操作场所的问题: POCT都是在床旁做吗?检验科可以吗? 第三宗“最”是最紧急——人员资质的问题: 谁来授权?谁来培训?谁来监管? 第四宗“最”是最困难——质量控制的问题: 质量控制怎么做?标准怎么定? 第五宗“最”是最混乱——管理归位的问题: 谁来管?谁能管?谁会管? 第六宗“最”是最需要——结果解读的问题: 快与准的解读?快与慢的对话? 第六宗“最”是最危险——生物安全的问题:谁来监控?分子或微生物快速检测? 第八宗“最”是最实际——成本收费的问题:单独收费?成本怎么核算? 传统意义的POCT是指在接近患者治疗处,由未接受临床实验室科学训练的临床人员或者患者(自我检测、监测)进行的临床实验室检验,换言之,POCT指在传统、核心或中心实验室以外进行的一切检验。而现代的POCT则可以说是高新技术的缩影(免疫层析、胶体金、电发光、时间分辨荧光、生物传感器、纳米、金磁、微流控芯片等),是集快速、简便、智能为一体的的一类检测技术的总称。 由于POCT这类技术的飞速发展,困扰使用者的定量问题、准确性问题以及质量控制问题等难题逐渐被攻克,在哪里使用就要根据需要来定,可以病人床边、可以家庭、可以救护车、可以野外、也可以检验科!由于POCT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操作都是由实验室以外的护士、医生、患者本人或者家属来完成操作,那么这些操作人员的准入条件谁来定?谁来培训?谁来监管?目前来看建立医院内POCT管理委员会,进行相关问题的管理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 建立医院内POCT管理委员会,实际目的是为了加强医院内部的POCT的管理,而手段一定要建立一个特殊的管理体系。首先建立全套的文件体系,包括委员会人员组成、职责以及各种POCT设备档案、人员培训程序、性能评估程序、不合格处理程序、质量控制程序等。其次要有专门负责POCT管理的协调员(可以是兼职),包括质量管理协调员和组织管理协调员,质量管理协调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质量控制的专业知识;组织管理协调员要有良好的大局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全院医疗质量安全为大的大局意识。 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POCT血糖管理为例说明。组织管理协调员负责POCT设备统计、政策解读、人员培训以及网络建设等;质量管理协调员负责撰写POCT新设备评估程序、仪器性能评估程序、性能评估不合格处理程序、室内质量控制程序、(EQA)评价程序、(EQA)标本适宜性评价程序、(EQA)不合格处理程序、飞行检查程序、飞行检查标本适宜性评价程序、飞行检查不合格处理程序等所有程序并组织落实和监督。 总之,建立医院内POCT管理体系,规范医院内POCT管理流程,提高医院内POCT检测质量,是提高医院的整体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我们挡不住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做一个司机把握车轮前进的方向,我们挡不住来势凶猛的POCT风暴,但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去建立相应的POCT管理体系并做到持续改进! 同时,我们更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接受和理解科学与时代的进步,POCT不是检验的分羹者,相反我觉得它的出现更是传统检验技术缺陷的强力补充;同时它的出现更是给检验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拓宽了新的思路!让我们用检验人的智慧去勇敢的迎接已经来临、未来会来的更猛烈的POCT风暴吧! 一己之言,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