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关于16S rRNA基因测序原理的详细且系统的解释。无论您是初学者还是需要复习,都可以通过以下内容全面了解。 --- 什么是16S rRNA基因? 要理解测序原理,首先要了解测序的对象。 · 功能: 16S rRNA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工厂)的一个组成部分。 · 基因: 编码这个rRNA的基因就叫做16S rRNA基因。 · 为什么选它? 这个基因之所以成为微生物鉴定的“黄金标准”,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两个关键特点: 1. 保守性: 基因的某些区域在所有细菌中都高度相似,这允许我们设计通用的引物来扩增几乎所有细菌的这个基因。 2. 可变性: 基因的其他区域在不同属、种的细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就像“条形码”一样,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微生物。 16S测序的核心原理 通过对所有样本微生物的16S rRNA基因的特定可变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来鉴定样本中微生物的种类(分类学组成)和相对丰度。 它的本质是一种 “分类学鉴定” 技术,而不是像宏基因组测序那样的 “功能探索” 技术。 --- 16S测序的完整工作流程 下图直观地展示了16S rRNA测序从样本到结果的完整流程: 第一步:样本采集与DNA提取 从任何感兴趣的生态环境(如人体肠道、土壤、水体等)中采集样本,然后提取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总基因组DNA。 第二步:PCR扩增(关键步骤) 使用针对16S rRNA基因设计的 “通用引物”,通过PCR技术特异性地扩增该基因的某一个或几个高变区。 · 常用高变区: V1-V2, V3-V4, V4-V5等。最常用的是V3-V4区。 · 为什么只测部分区域? 因为目前主流的高通量测序平台(如Illumina)读长有限,无法一次性读完整个~1,500 bp的16S基因。选择一个或两个变异最大的高变区通常足以达到属级的分类分辨率。 · 在引物上会加上测序所需的接头(Adapter) 和样本标签(Barcode),以便后续在测序仪上混合多个样本进行测序(多重测序)。 第三步:建库与高通量测序 将扩增好的PCR产物构建成测序文库,然后使用Illumina等测序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测序完成后,会得到数以百万计的短DNA序列读数。 第四步:生物信息学分析(核心分析流程) 这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生物学见解的关键。 1. 数据质控与过滤: 去除低质量、长度异常的序列以及引物和接头序列。 2. 序列聚类/去噪: · OTU方法: 将相似度高于97%的序列聚类成一个“操作分类单元”,通常代表一个“物种”水平。然后从每个OTU中挑选一条代表性序列进行注释。 · ASV方法: 一种更先进的方法,通过去噪算法识别单核苷酸精度的“扩增序列变体”。ASV比OTU分辨率更高,可重复性更好,是目前的主流方法。 3. 物种注释: 将OTU或ASV的代表性序列与16S参考数据库(如Silva, Greengenes, RDP)进行比对,为每条序列分配一个分类学信息(界、门、纲、目、科、属、种)。 4. 多样性分析: · Alpha多样性: 反映单个样本内的微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数量)和均匀度(物种分布是否均匀)。 · Beta多样性: 比较不同样本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通过PCoA等降维图可以直观地看到样本间的相似或相异程度。 16S测序的优缺点 优点: 1. 成本低: 相比宏基因组测序,成本低廉得多。 2. 技术成熟: 实验和分析流程都非常标准化。 3. 适合大规模筛查: 特别适合进行大样本量的群落结构普查和比较分析。 局限性与注意事项: 1. 分类学分辨率有限: 通常只能准确到属水平,很难达到种水平,更不能区分菌株。分辨率受所选高变区和数据库的影响。 2. 存在PCR偏差: DNA提取效率和PCR扩增效率可能因不同微生物而异,影响丰度定量的准确性。 3. 无法获得功能基因信息: 它只能告诉你“谁在那里”,但不能告诉你“它们在干什么”。要研究功能,需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 4. 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只要DNA未被完全降解,就会被检测到。 总结 16S rRNA基因测序就像是对一个城市进行人口普查。 · 它不能告诉你每个市民(细菌)的详细技能(功能基因)。 · 但它可以快速、廉价地告诉你这个城市(样本)里主要有哪些民族(属),以及不同城区(样本组)之间的人口结构(群落结构)有何差异。 它是一种强大而高效的工具,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石,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科学、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