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产品杂谈 查看内容

其实,是IVD企业产品研发,拖垮了企业

2025-10-29 08:44| 编辑: 沙糖桔| 查看: 197| 评论: 0|来源: 体外诊断IVD知识库

摘要: 脱离商业逻辑的盲目研发、缺乏规划的资源内耗、割裂市场的技术封闭

2025年2月,曾获FDA“突破性设备”认证的T2 Biosystems宣布解雇所有员工,从纳斯达克退市,股价跌至0.19美元。这家掌握着能将败血症诊断时间从84小时缩短至7小时的顶尖技术企业,最终倒在了研发与商业化的断层中。

在我们IVD行业,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看似技术突破背后,暗藏着足以拖垮企业的研发陷阱,让无数企业在“创新神话”中黯然退场。

01研发方向的战略误判

是很多IVD企业走向衰败的起点,这类企业往往陷入“技术至上”的迷思,将参数惊艳等同于市场成功,却忽视了真实的临床需求与商业逻辑T2 Biosystems的T2MR技术灵敏度高达1 CFU/mL,远超传统方法的10,000 CFU/mL,却因定价脱离市场沦为“实验室奢侈品”:设备单价超5万美元,单次检测费300美元,是传统方法的数倍,直接封死了下沉市场。更致命的是赛道选择失误,败血症诊断市场规模仅占IVD市场的0.75%,而企业却将90%资源投入这一“小赛道”,错失肿瘤早筛等高增长领域,最终在狭窄市场中耗尽资金。

与T2的技术偏执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大量IVD企业陷入调研失真导至的盲目研发困境。约43%的行业报告由企业委托第三方完成,存在刻意放大市场空间的倾向,有肿瘤标志物检测试剂企业竟将三甲医院场景直接推演至基层。这种虚假调研催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2023年NGS建库试剂领域出现26家企业扎堆申报的乱象。更危险的是技术评估的“选择性失明”,国产PCR试剂灵敏度仅为进口产品的60-70%,但87%的行业报告刻意隐瞒这一数据,导至企业在代差明显的赛道上徒劳投入。

02 研发过程的“自我消耗”,则成为压垮企业的直接稻草

不少企业陷入“重资产陷阱”,在核心产品落地前就耗尽资源。某估值曾达亿美元的C公司,为实现产品化转型早早建成高标准GMP工厂,每年租金与维护成本高昂,却因核心Panel产品临床验证屡屡受阻,工厂长期产能闲置,如同“配置拉满却无程序可跑的电脑”。

更普遍的问题是核心原料“卡脖子”,国内单克隆抗体原料自给率不足5%,酶制剂进口依赖度达83%,某宣称“完全自主”的新冠抗原试剂,其硝酸纤维素膜实则完全依赖德国供应,原料波动直接导至研发成本失控。

03 研发与商业化的严重脱节

这是让技术成果难以转化为生存动力。T2 Biosystems的悲剧极具代表性:其技术虽获FDA认证,却未纳入美国DRG医保支付目录,医院使用需自费,严重抑制采购动力。

疫情期间借新冠检测扩张的设备,在需求消退后大量闲置,6200万美元政府研发经费未能转化为支付闭环,最终因现金消耗速度远超融资能力崩盘。国内诺辉的“常卫清”也面临类似困境,虽在结直肠癌早筛领域有技术突破,但因适用人群狭窄未入医保,市场渗透严重受限。这种“技术-支付”断层,让再多研发投入都沦为沉没成本。

04 研发管理的系统性缺失

这加剧了企业的生存危机,在资本裹挟下,部分企业为迎合估值篡改数据,某遗传病检测试剂盒将0.01%的疾病发生率虚报至1.2%,人为制造研发假象。

而临床验证的“纸上谈兵”更暗藏风险,67%企业依赖第三方实验室完成性能评估,某凝血试剂因对照品混乱导至灵敏度数据失真30%以上。更致命的是决策摇摆,C公司在大Panel与中小Panel间反复纠结,临床研究拖延四年,错过最佳上市窗口,最终在行业波动中倒下。

IVD行业的残酷真相是:研发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参数惊艳,而在于能否成为生态底座。华大智造的DNBSEQ-E25测序仪以进口设备三分之一的价格切入基层,同时布局多赛道,用“硬件+服务”打破技术孤岛;万孚生物的疟疾试剂通过WHO预认证,嵌入全球公共卫生支付体系,实现技术价值最大化。这些案例证明,能让企业存活的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应用场景×支付适配力”与“成本壁垒×生态复杂度”的精准平衡。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拖垮企业的从来不是研发本身,而是脱离商业逻辑的盲目研发、缺乏规划的资源内耗、割裂市场的技术封闭。在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只有将研发锚定临床需求、绑定支付体系、控制成本结构,才能让创新成为企业的强心剂而非催命符,这或许是T2 Biosystems们用退市换来的最珍贵启示。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