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人物专访 查看内容

“泥腿子” 测序创业者,一手烂牌,打成王炸

2025-10-21 20:22| 编辑: 沙糖桔| 查看: 170| 评论: 0|来源: 基因江湖

摘要: 国产替代、产品开发的逻辑、客户推广、销售管理、战略选择、战略定力


初见李宗文,一身运动装,皮肤黝黑,能量很足,就像黑土地上种庄稼的汉子,粗犷、皮实。(不用奇怪,上面的照片上了黑科技。)

但交流的时候,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乐观精神、实用主义,身上又带了些江湖气,甚至是,匪气

很难想象,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生物学博士、生命科研领域最前沿-单细胞测序领域的创业者;

也很难想象,在众多教授、海归创办的单细胞测序企业中,这家完全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能在市场上展现出如此大的侵略性。

不仅新技术新产品迭出,合作的项目也相继发表在CNS国际顶刊;

更难得的是,在行业下行、裁员不止的当下,寻因生物几乎还在以每年20-30%的幅度扩招,业绩也持续增长。

他看毛选,又红又专,每每77、918的纪念日,公司还会专门发推文“勿忘国耻”,这在高科技企业中同样非常罕见。

我调侃他也是“泥腿子”,和教员一样,没留过洋,却能带着一群土八路打败一个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对手。

这当然不是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的爽剧。

但,怎么做到的?

交流近3小时,我们节选了部分,关于国产替代、产品开发的逻辑、客户推广、销售管理、战略选择与战略定力,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下文多为受访者的即时记录,力求真实,即时表达不必求全责备。少部分内容做了不曲解原意的修改。)


01

“国产替代并不是一个好的提法。”

基因江湖:

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无论是测序仪上清单,还是关税战,大家都在聊国产替代;包括最近又新出台的关于“本国产品”的认定标准。

你怎么看国产替代?你会认为这是国内企业目前最大的机会吗?

李宗文:

大家这么多年,一直讲国产替代今年我给市场部提了要求,国产这两个字在我们的宣传中不能再出现,就没有意义的东西

宣传了这么久,无论老百姓也好,还是这个行业的人也好,大家有一种错觉,就是国产的永远都是在做低价平替,它并不是最好的它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这点其实很不好。

基因江湖:

所以你强调(与进口品牌)正面PK,而不只是做简单的平替?

李宗文:

还是要做差异化,走到差异化上去引领这个东西的变化

比如今年我们会上线几款新的产品,业内还没有,全球都没有。那么这个时候,你不能叫“替代”,而应该叫“引领”。

换句话讲,如果他再去做,叫替代我,而不是我去国产替代他。这样,你们的身份就完成了一个对调。

基因江湖:

这样的转变很难。大家貌似还是比较擅长微创新、小步快跑。

李宗文:

源头创新是很难的。

但长久来看,你还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在行业能起到引领作用,那个时候,大家讨论的不是说叫国产替代。比如一讨论基建工程,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大家在这个领域不会谈国产替代。

基因江湖:

类似这样全新的产品,你们产品立项的逻辑是什么?是看到了用户需求,用户主动提出来我想要怎样怎样,还是从一些新的paper得到的灵感?

李宗文:

所有的技术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部分都会有一些参考的文献资料但你会发现,很多技术型的文章都只停留在paper阶段停留在实验室,它没有办法产业化

那么这个时候,你能把它工程化,并且低成本的实现,就已经是往前走了很大一步了。这是从技术到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过程。

我们也会跟用户聊,跟临床医生和专家交流。我特别喜欢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关注啥、想要啥。有些东西他可能有想法,但其实很多时候你还是得判断需求的真假,因为这个世界的需求太多了。

基因江湖:

怎么判断?

李宗文: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年轻人最懂年轻人的需求,理论上是这个样子。按这个逻辑,年轻人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但往往并非如此,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时已接近50岁。要等行业开创起来,做得更大更广的时候,年轻人才占了主导。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源头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创的,做第一个是最难的。而这个最难,往往并不是用户最先有感知。01的过程,往往是由这个领域内理解最深的专家,基于技术洞察和应用场景判断来实现的。

当行业进入110的发展阶段时,情况就不同了。在智能手机普及后,年轻人对沟通方式、信息分发模式的需求催生了微信、米聊等各种形态的产品。这个阶段是生态扩展和内容放大的过程,需要大量用户参与和定向开发,此时,用户的需求洞察就变得至关重要。

基因江湖:

用户对他想要的东西可能是模糊的。

那你们怎么找到你们自己的从01,怎么判断这个方向将来会如何?

李宗文:

还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产品开发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着中心法则,从DNA 到 RNA 到蛋白整个的链条当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没有被解析出来,中间缺的这些东西我要给它补齐

如果未来是空间单细胞多组学的时代那这个时候你还要想,你的技术的方案到底是什么,你的技术方案能不能支持你未来变成空间多组学的公司


02

“产品与客户的匹配很重要,

他不能handle,你不要强塞。”

基因江湖:

当你推这样一个全新的东西,尤其是进口品牌还没推的时候,客户会质疑你吗?

李宗文:

在学界也好,在产业界也好,都一样,永远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在引领世界

新的东西也是这样。坦白讲,我们单细胞测序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和10X还是有差距。那我们第一波的用户是谁?我们自己复盘过,我们的第一波客户,大课题组居多。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这个东西,能实现我的功能就行。课题设计、样本、方法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他也有信心、有能力掌控这个东西。

所以,一些比较top的客户会经常跟我们聊,你们还有什么新技术,能不能一起合作,因为他知道,只有新东西才能发更好的成果。

这样的客户,是我们的第一波客户。

所以我们再有一些新东西出来,我们都会内部先选定一些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客户去合作。他对新的东西心态是开放的,合作起来就会比较顺畅。

只要有榜样的力量,其他人也就会慢慢接受。

还有一些用户,他过去没有做过单细胞,在推广的时候,你要把你的产品的语言,转换成你的客户能听得懂的语言。

你讲单细胞,他不理解,你多提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临床当中经常遇到的比如同样是EGFR突变,为什么a床的病人吃了药效果非常好,为什么b床的半年就复发了,你把问题抛给他。然后再讲,你的产品有可能从哪个方向去探索这个问题。

基因江湖:

有些临床客户,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临床工作上,对科研的理解时间的投入可能都不够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会选择大包大揽客户出样本、出经费,公司把方案设计、实验、甚至文章都全给包了。你们怎么在做?

李宗文:

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去做客户。我们是技术开发公司,重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科研思路还是应该掌握在科研人手中,大家各司其职,或共同开发,而不是包办全流程。

从企业的角度,一个企业就这么多人,这么多精力,如果你一上来,就找了需要大包大揽或者说需要贴身服务的客户,那你的售后团队得多大?然后你每天要处理他的事情,你正常的商业推广都影响了。

基因江湖:

明白,你在推广上,有自己的一些节奏和客户分级

李宗文:

一定要的。大家每年都讲渗透率,科研领域也一样你第一波要做哪些客户,第二波要做哪些客户,最后再去做哪些客户。很多客户,并不非得你来服务或者说非得在你产品上线这个时间点、就一定要去

对于销售来讲,他每一个单子都不想放过,因为任何一个单子对于他来说都是收入所以这个时候技术人员在里面的价值就要体现出来,你要确定哪些客户做哪些客户不做是不是第一波就去推,而不是说这个客户更多的经费,我就一定要去做。

基因江湖:

销售应该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好不容易接触的单子。

李宗文:

有的时候销售不理解,要让他去理解。

比如,有的客户不太懂,你推给他一个不那么成熟的产品,他花了大量经费、大量时间,才勉强得到了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结果,甚至烂尾了;

而对于一些理解非常深的客户,可能花很少经费、很短时间就能取得不错的学术成果。那对之前的客户是不是一种伤害?

要讲明白这个道理,让销售也要理解这件事情,你是希望他做你一时的客户,还是永久的客户?可能由于错误匹配,尽管你拿了他一时的经费,但这个客户你可能就永远的都失去了。

他不能handle,你就不要强塞。

所以有时候,我们内部一直强调说不要去定向的卖产品,我们卖的是整体解决方案。你要给客户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哪怕这个方案中涉及到的产品并不是由寻因提供,你也要给客户最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因为公司要活得久,销售要活得久,大家match的客户也要活得久,他有好的成果,才能有持续性的课题,才能有晋升,他才能变成你长久的客户。

我给销售做培训的时候,我也经常会说,寻因只是你们人生当中的一个过客,我不希望你们在寻因丢掉你们任何一个客户,那如何不丢掉,就是不要为了短时的一点利益,为了那一点点提成去牺牲掉你的客户资源。


03

“有时候不怕你做事情,

怕的是你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事情。”


基因江湖:

我看到,无论是产品上,还是客户上,你们都有所取舍。我们叫战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听起来很正确,但大多数公司,在业绩压力下都会选择“我全都要”

因为相比做加法,做减法、抛弃一些东西是更困难的。你们还是挺有魄力去做这样的战略选择。

李宗文:

定要做,战略定力是一定要有的。

每家公司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就这么多人,就这么多资源,就这么多钱,我做了A产品,发现A产品不行,把A产品扔了,我再做B产品,那你怎么拉开企业间的差距?

有时候不怕你做事情,怕的是你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事情。哪怕你慢一点,慢一点它也是对的。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我们复盘时,也反思了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什么东西你都想去做,那这个时候你就失去了你的主线了

虽然有数字有收入,但是你偏离了你的主航道,你的未来增长性是不可持续的。这个东西你要想清楚你要什么,而不是说销售想要什么,或者说你遇到的用户想要什么。

基因江湖:

说实话,我觉得蛮难的。

一是外界的情况变得非常快,二是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到底该不该做,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李宗文:

我判断这个东西很简单一个最基础的逻辑,就是以终为始

我们每年都会看我们的战略拼图,每年一个大review,每季度一个小review往后看个35年,或者更久,再倒推到现在,到底缺啥你永远都记得你出发的时候你画的那张图和你现在有没有变化

所以大家还是要围绕你的主线去看如果做出了一个判断认为未来是什么样的,如果每一次 review 的时候你发现对未来的判断没有变化,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去看你做的所有的动作和未来是不是匹配的

如果是匹配的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如果你看生出了很多旁枝错节,这种枝枝叉叉的地方,你就要去做决定,这个东西要不要砍掉,虽然它短期是有收入的。你该做的决定是一定要去做的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业务最开始,是以服务模式进来的,自研平台还不成熟,所以最开始用的10X。那个时候,我们90%的业务来自于10X;后来我们希望把10X的业务导流到自研平台,虽然我们自研平台的占比在提高,但10X平台的业务还占了一半以上。

那你说,我们还要不要做10X的业务了,毕竟还占了你那么大的营收。从经营角度讲,那数字就摆在那。如果你砍掉了10X的业务,你的数字很可能就会下降。销售也会骂娘,说这个公司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我明明能签单,明明能完成任务,公司不让我完成,那我要换工作。

如果一直用10X,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开发,我从最开始就一直做服务就好了。

这个时候,到底要不要砍10X的业务,我就要看我们自研平台的转化率究竟到了多少。我把所有的数据都翻出来,看了所有的合同、所有对应的客户,看这些客户,如果销售人员有所变动,我们后台能不能接起来。

有了这些数据,我发现,即使我们不推10X,我们自研平台也能接起来。当我能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快刀斩乱麻地直接告诉销售,推10X没有提成。那一年之后,我们再看平台的变化,自研平台占到了90%,完全倒过来了。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就是你要做确定,你什么时间点、去做这件事情。

基因江湖:

所以,节奏很重要。

李宗文:

是的。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点做了个决定那很有可能公司就没了

所以我判断事情的基础是什么,我拿着我的数据,我看着我的用户,我知道这个决定我做完之后会有影响,但影响一定不大。然后你才能去做这个动作


04

“做产品还是做服务,

这不是什么非黑即白的选择。”

基因江湖:

问个尖锐一点的问题。

寻因现在既有上游产品,和B端企业客户合作;也有中游服务,又和B端企业客户直接竞争,你怎么看待和协调这种关系?未来会不会有可能,完全不做产品,只专注在底层技术的研发这一块?

李宗文:

我觉得不排除这些可能性。还是回到刚才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去做正确的事。

我们为什么既做B端又做C其实很简单,我们一开始其实就想做B端,尝试了半年,最后我发现B端很难做。原因在哪?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我们只有1个基础产品,10X9个,B端企业会因为你一个产品断了和10X的联系吗?不能。

你的产品对他来讲,最大的切换动力就是一个低端替代。那个时候,你会变得很惨。你凄惨的点在于,你的生存与否都来自于不可控的、尚未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三方,你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

然后,你把自己的产品交给第三方去做推广也很难,因为他不理解你的东西。

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第一,我要活下来;第二,我们是最了解我们产品的,我们推广起来是最容易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快速在市场上有声音,能让用户认可你。这是我们的逻辑。

至于你说的,未来会不会放弃C端业务,只做B端,我们可能有所调整,绝对不会说一定放弃掉(C端)。

为什么?我们企业的名字叫“寻因”,解码生命未知,我们还是真的希望能走到产业化的道路上,(而非仅停留在科研服务)。

如果你走到产业化,你需要的是行业领袖的意见、需要的是一线专家的意见。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和你未来的合作者有长久的联系,你做的很多业务依旧会很难,也容易判断出错。

基因江湖:

会做一些区隔吗?比如有些产品完全放给B端?

李宗文:

可能会,但其实没太大关系。

将来可能我们会把他分拆开来,做产品的就纯做产品,做服务的就纯做服务。你说服务团队会不会和其他我们合作的B端企业打架,那就完全交给市场化竞争就好了,拼谁的质量更好、服务更优。

而且,市场上已经有企业能走这条路(既做产品、也做服务),我认为我们也可以走,大家没必要说,因为我们既做上游又做下游,大家就觉得一定怎样

这不是什么非黑即白的选择。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