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李宗文,一身运动装,皮肤黝黑,能量很足,就像黑土地上种庄稼的汉子,粗犷、皮实。(不用奇怪,上面的照片上了黑科技。) 但交流的时候,又感受到另外一种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乐观精神、实用主义,身上又带了些江湖气,甚至是,匪气。 很难想象,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生物学博士、生命科研领域最前沿-单细胞测序领域的创业者; 也很难想象,在众多教授、海归创办的单细胞测序企业中,这家完全本土成长起来的创业团队,能在市场上展现出如此大的侵略性。 不仅新技术新产品迭出,合作的项目也相继发表在CNS国际顶刊; 更难得的是,在行业下行、裁员不止的当下,寻因生物几乎还在以每年20-30%的幅度扩招,业绩也持续增长。 他看毛选,又红又专,每每77、918的纪念日,公司还会专门发推文“勿忘国耻”,这在高科技企业中同样非常罕见。 我调侃他也是“泥腿子”,和教员一样,没留过洋,却能带着一群土八路打败一个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对手。 这当然不是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的爽剧。 但,怎么做到的? 交流近3小时,我们节选了部分,关于国产替代、产品开发的逻辑、客户推广、销售管理、战略选择与战略定力,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下文多为受访者的即时记录,力求真实,即时表达不必求全责备。少部分内容做了不曲解原意的修改。) 01 “国产替代并不是一个好的提法。” 基因江湖: 今年发生了很多事,无论是测序仪上清单,还是关税战,大家都在聊国产替代;包括最近又新出台的关于“本国产品”的认定标准。 你怎么看国产替代?你会认为这是国内企业目前最大的机会吗? 李宗文: 大家这么多年,一直在讲国产替代。今年我给市场部提了要求,“国产”这两个字,在我们的宣传中不能再出现,就没有意义的东西。 宣传了这么久,无论老百姓也好,还是这个行业的人也好,大家有一种错觉,就是国产的永远都只是在做低价平替,它并不是最好的,它不是一个最优的选择,这点其实很不好。 基因江湖: 所以,你强调(与进口品牌)正面PK,而不只是做简单的平替? 李宗文: 对。还是要做差异化,走到差异化上去引领这个东西的变化。 比如今年我们会上线几款新的产品,业内还没有,全球都没有。那么这个时候,你不能叫“替代”,而应该叫“引领”。 换句话讲,如果他再去做,叫替代我,而不是我去国产替代他。这样,你们的身份就完成了一个对调。 基因江湖: 这样的转变很难。大家貌似还是比较擅长微创新、小步快跑。 李宗文: 源头创新是很难的。 但长久来看,你还是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在行业能起到引领作用,那个时候,大家讨论的不是说叫国产替代。比如一讨论基建工程,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世界领先的,大家在这个领域不会谈国产替代。 基因江湖: 类似这样全新的产品,你们产品立项的逻辑是什么?是看到了用户需求,用户主动提出来我想要怎样怎样,还是从一些新的paper得到的灵感? 李宗文: 所有的技术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大部分都会有一些参考的文献资料。但你会发现,很多技术型的文章,都只停留在paper阶段、停留在实验室,它没有办法产业化。 那么这个时候,你能把它工程化,并且低成本的实现,就已经是往前走了很大一步了。这是从技术到产品的一个很重要的转变过程。 我们也会跟用户聊,跟临床医生和专家交流。我特别喜欢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关注啥、想要啥。有些东西他可能有想法,但其实很多时候你还是得判断需求的真假,因为这个世界的需求太多了。 基因江湖: 怎么判断? 李宗文: 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年轻人最懂年轻人的需求,理论上是这个样子。按这个逻辑,年轻人就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手机,但往往并非如此,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时已接近50岁。要等行业开创起来,做得更大更广的时候,年轻人才占了主导。 因为最开始的时候,源头所有的东西都是原创的,做第一个是最难的。而这个最难,往往并不是用户最先有感知。从0到1的过程,往往是由这个领域内理解最深的专家,基于技术洞察和应用场景判断来实现的。 当行业进入1到10的发展阶段时,情况就不同了。在智能手机普及后,年轻人对沟通方式、信息分发模式的需求催生了微信、米聊等各种形态的产品。这个阶段是生态扩展和内容放大的过程,需要大量用户参与和定向开发,此时,用户的需求洞察就变得至关重要。 基因江湖: 用户对他想要的东西可能是模糊的。 那你们怎么找到你们自己的从0到1,怎么判断这个方向将来会如何? 李宗文: 还是要回到事物的本质。 我们产品开发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着中心法则,从DNA 到 RNA 到蛋白整个的链条当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没有被解析出来,中间缺的这些东西我要给它补齐。 如果未来是空间单细胞多组学的时代,那这个时候你还要想,你的技术的方案到底是什么,你的技术方案能不能支持你未来变成空间多组学的公司。 02 “产品与客户的匹配很重要, 他不能handle,你不要强塞。” 基因江湖: 当你推这样一个全新的东西,尤其是进口品牌还没推的时候,客户会质疑你吗? 李宗文: 在学界也好,在产业界也好,都一样,永远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在引领世界。 新的东西也是这样。坦白讲,我们单细胞测序产品刚出来的时候,和10X还是有差距。那我们第一波的用户是谁?我们自己复盘过,我们的第一波客户,大课题组居多。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这个东西,能实现我的功能就行。课题设计、样本、方法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他也有信心、有能力掌控这个东西。 所以,一些比较top的客户会经常跟我们聊,你们还有什么新技术,能不能一起合作,因为他知道,只有新东西才能发更好的成果。 这样的客户,是我们的第一波客户。 所以,我们再有一些新东西出来,我们都会内部先选定一些在行业有影响力的客户去合作。他对新的东西心态是开放的,合作起来就会比较顺畅。 只要有榜样的力量,其他人也就会慢慢接受。 还有一些用户,他过去没有做过单细胞,在推广的时候,你要把你的产品的语言,转换成你的客户能听得懂的语言。 你讲单细胞,他不理解,你多提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他临床当中经常遇到的,比如同样是EGFR突变,为什么a床的病人吃了药效果非常好,为什么b床的半年就复发了,你把问题抛给他。然后再讲,你的产品有可能从哪个方向去探索这个问题。 基因江湖: 有些临床客户,他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在临床工作上,对科研的理解、时间的投入可能都不够。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会选择大包大揽,客户出样本、出经费,公司把方案设计、实验、甚至文章都全给包了。你们怎么在做? 李宗文: 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去做客户。我们是技术开发公司,重点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科研思路还是应该掌握在科研人手中,大家各司其职,或共同开发,而不是包办全流程。 从企业的角度,一个企业就这么多人,这么多精力,如果你一上来,就找了需要大包大揽或者说需要贴身服务的客户,那你的售后团队得多大?然后你每天要处理他的事情,你正常的商业推广都影响了。 基因江湖: 明白,你在推广上,有自己的一些节奏和客户分级。 李宗文: 一定要的。大家每年都讲渗透率,科研领域也一样,你第一波要做哪些客户,第二波要做哪些客户,最后再去做哪些客户。很多客户,并不非得你来服务,或者说非得在你产品上线的这个时间点、就一定要去推。 但对于销售来讲,他每一个单子都不想放过,因为任何一个单子对于他来说都是收入。所以,这个时候,技术人员在里面的价值就要体现出来,你要确定哪些客户做、哪些客户不做、是不是第一波就去推,而不是说这个客户有更多的经费,我就一定要去做。 基因江湖: 销售应该很难理解,也很难接受,好不容易接触的单子。 李宗文: 有的时候销售不理解,要让他去理解。 比如,有的客户不太懂,你推给他一个不那么成熟的产品,他花了大量经费、大量时间,才勉强得到了一个并不怎么好的结果,甚至烂尾了; 而对于一些理解非常深的客户,可能花很少经费、很短时间就能取得不错的学术成果。那对之前的客户是不是一种伤害? 要讲明白这个道理,让销售也要理解这件事情,你是希望他做你一时的客户,还是永久的客户?可能由于错误匹配,尽管你拿了他一时的经费,但这个客户你可能就永远的都失去了。 他不能handle,你就不要强塞。 所以有时候,我们内部一直强调说不要去定向的卖产品,我们卖的是整体解决方案。你要给客户一个最合理的方案,哪怕这个方案中涉及到的产品并不是由寻因提供,你也要给客户最正确的答案。 为什么?因为公司要活得久,销售要活得久,大家match的客户也要活得久,他有好的成果,才能有持续性的课题,才能有晋升,他才能变成你长久的客户。 我给销售做培训的时候,我也经常会说,寻因只是你们人生当中的一个过客,我不希望你们在寻因丢掉你们任何一个客户,那如何不丢掉,就是不要为了短时的一点利益,为了那一点点提成去牺牲掉你的客户资源。 03 “有时候不怕你做事情, 怕的是你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事情。” 基因江湖: 我看到,无论是产品上,还是客户上,你们都有所取舍。我们叫战略上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句话听起来很正确,但大多数公司,在业绩压力下都会选择“我全都要”。 因为相比做加法,做减法、抛弃一些东西是更困难的。你们还是挺有魄力去做这样的战略选择。 李宗文: 一定要做,战略定力是一定要有的。 每家公司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你就这么多人,就这么多资源,就这么多钱,我做了A产品,发现A产品不行,把A产品扔了,我再做B产品,那你怎么拉开企业间的差距? 有时候不怕你做事情,怕的是你没有在正确的道路上做事情。哪怕你慢一点,慢一点它也是对的。 从去年到今年,我们也做了很大的调整。我们复盘时,也反思了其实我们也做了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什么东西你都想去做,那这个时候你就失去了你的主线了。 虽然有数字有收入,但是你偏离了你的主航道,你的未来增长性是不可持续的。这个东西你要想清楚你要什么,而不是说销售想要什么,或者说你遇到的用户想要什么。 基因江湖: 说实话,我觉得蛮难的。 一是外界的情况变得非常快,二是确实有各种各样的诱惑在。到底该不该做,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李宗文: 我判断这个东西很简单,有一个最基础的逻辑,就是以终为始。 我们每年都会看我们的战略拼图,每年一个大review,每季度一个小review,往后看个3到5年,或者更久,再倒推到现在,到底缺啥。你永远都记得你出发的时候你画的那张图,和你现在有没有变化。 所以大家还是要围绕你的主线去看。如果你做出了一个判断,认为未来是什么样的,如果每一次 review 的时候,你发现对未来的判断没有变化,那这个时候你就要去看你做的所有的动作,和未来是不是匹配的。 如果是匹配的,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如果你看到生出了很多旁枝错节,这种枝枝叉叉的地方,你就要去做决定,这个东西要不要砍掉,虽然它短期是有收入的。你该做的决定是一定要去做的。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业务最开始,是以服务模式进来的,自研平台还不成熟,所以最开始用的10X。那个时候,我们90%的业务来自于10X;后来我们希望把10X的业务导流到自研平台,虽然我们自研平台的占比在提高,但10X平台的业务还占了一半以上。 那你说,我们还要不要做10X的业务了,毕竟还占了你那么大的营收。从经营角度讲,那数字就摆在那。如果你砍掉了10X的业务,你的数字很可能就会下降。销售也会骂娘,说这个公司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我明明能签单,明明能完成任务,公司不让我完成,那我要换工作。 如果一直用10X,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自己开发,我从最开始就一直做服务就好了。 这个时候,到底要不要砍10X的业务,我就要看我们自研平台的转化率究竟到了多少。我把所有的数据都翻出来,看了所有的合同、所有对应的客户,看这些客户,如果销售人员有所变动,我们后台能不能接起来。 有了这些数据,我发现,即使我们不推10X,我们自研平台也能接起来。当我能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快刀斩乱麻地直接告诉销售,推10X没有提成。那一年之后,我们再看平台的变化,自研平台占到了90%,完全倒过来了。 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就是你要做确定,你在什么时间点、去做这件事情。 基因江湖: 所以,节奏很重要。 李宗文: 是的。如果你在错误的时间点做了这个决定,那很有可能公司就没了。 所以我判断事情的基础是什么,我拿着我的数据,我看着我的用户,我知道这个决定我做完之后会有影响,但影响一定不大。然后你才能去做这个动作。 04 “做产品还是做服务, 这不是什么非黑即白的选择。” 基因江湖: 问个尖锐一点的问题。 寻因现在既有上游产品,和B端企业客户合作;也有中游服务,又和B端企业客户直接竞争,你怎么看待和协调这种关系?未来会不会有可能,完全不做产品,只专注在底层技术的研发这一块? 李宗文: 我觉得不排除这些可能性。还是回到刚才所说的,在正确的时间去做正确的事。 我们为什么既做B端又做C端,其实很简单,我们一开始其实就想做B端,尝试了半年,最后我发现B端很难做。原因在哪?在当时那个时间点上,我们只有1个基础产品,10X有9个,B端企业会因为你一个产品断了和10X的联系吗?不能。 你的产品对他来讲,最大的切换动力就是一个低端替代。那个时候,你会变得很惨。你凄惨的点在于,你的生存与否都来自于不可控的、尚未建立信任关系的第三方,你是没有任何议价能力的。 然后,你把自己的产品交给第三方去做推广也很难,因为他不理解你的东西。 所以我们当时的想法很简单。 第一,我要活下来;第二,我们是最了解我们产品的,我们推广起来是最容易的,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快速在市场上有声音,能让用户认可你。这是我们的逻辑。 至于你说的,未来会不会放弃C端业务,只做B端,我们可能有所调整,绝对不会说一定放弃掉(C端)。 为什么?我们企业的名字叫“寻因”,解码生命未知,我们还是真的希望能走到产业化的道路上,(而非仅停留在科研服务)。 如果你走到产业化,你需要的是行业领袖的意见、需要的是一线专家的意见。如果你没有一个很好的渠道和你未来的合作者有长久的联系,你做的很多业务依旧会很难,也容易判断出错。 基因江湖: 会做一些区隔吗?比如有些产品完全放给B端? 李宗文: 可能会,但其实没太大关系。 将来可能我们会把他分拆开来,做产品的就纯做产品,做服务的就纯做服务。你说服务团队会不会和其他我们合作的B端企业打架,那就完全交给市场化竞争就好了,拼谁的质量更好、服务更优。 而且,市场上已经有企业能走这条路(既做产品、也做服务),我认为我们也可以走,大家没必要说,因为我们既做上游又做下游,大家就觉得一定怎样。 这不是什么非黑即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