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正在冲刺北交所的山东康华回应了交易所的问询,就产品结构、技术先进性、行业政策影响及收入增长可持续性等核心问题,分别做了回应。北交所的问题直指要害,问题的背后是康华股份能否在日益激烈的IVD市场竞争中立足。 企业寻求IPO募资,一般对资金有迫切需求,或业务扩张或技术攻坚。但康华股份一面计划通过上市募集数亿元资金,另一面却在冲刺上市的关键期持续分红,且大部分红利流向了实控人家族。此前曾对产能和利用率相关变动原因也提出问询。 显然此次似乎直达目的,技术能否领先、收入能否持续等这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事实上也是山东康华的生存和发展之课题,并非上市时才需要考虑。当前,IVD行业面临困境,头部企业都难掩业绩低迷之势,在应对集采和医保控费一事上,人人都必须要回答和思考。 其主营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产品涵盖POCT、免疫诊断、生化诊断等六大类。2022年至2024年,公司自产POCT试剂收入占比超六成,为公司核心收入来源。2022年应急业务收入高达10.6亿元,占总收入的71.57%;同时,常规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4.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2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30%,2025年上半年,营收2.92亿元,同比下滑19.32%,遇到了行业共同的问题,未来如何,此次能否IPO成功,我们拭目以待。 答问,成长考验 技术先进性方面,答复侧重于全产业链所具备的优势,其强调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如“200nm靶向多肽金”制备、胶体金不饱和标记、免疫荧光双放大系统等。已应用于主要产品,显著提升灵敏度与特异性,部分指标优于同行。 原料优势是技术和集采的交叉问题,答复凸出核心原料的自主可控。以肺炎支原体抗原为例,2024年自产比例已达77.98%,鼠抗人IgM、IgG单抗自产比例亦超80%,具备一定程度的应对集采降价与供应链风险的能力。 集采的另一个优势是在结构占比上,根据其交代,集采产品收入占比整体较低,对总体盈利能力影响有限。以2024年为例,集采涉及产品收入占比不足2%,虽然毛利率略有下滑,但如此小的比例,集采影响确实会很有限;医保控费上,目前其产品主要通过医院检验科报销,尚未全面实施“技耗分离”,而集采对医保支出影响也优先。其已纳入医保产品收入占比超六成,且以POCT定性检测为主,受检验结果互认、套餐解绑等政策影响较小。 显然,这种结构效益并非最终应对能力,与其如此,不如发展原料的成本和稳定优势,即使有一天集采覆盖面大,也能有效减缓冲击,使得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减。 还需要正面应对的一个问题是,2022-2024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8.71%、23.14%和24.09%,后两年显著提升,显示着经营的侧重点改变,研发费用率则分别是6.88%、11.56%、11.10%,同时也在重视着产品的更迭和升级,而研发则关系着企业的未来是否能站住脚跟。 什么才是真理? 在IVD行业整体面临调整的背景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越来越多地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力而非营销能力。战略加码在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才是重点。否则,即使成功上市,也难以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长期发展动力。 这也直接关联到收入上,根据其描述,这些年收入的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呼吸道检测产品销量提升、线上销售渠道拓展及海外市场开拓。过去几年呼吸道疾病检测的火热也让一些IVD企业趁势崛起,山东康华也是其中之一。 另外,目前其经销收入占比约56%,客户结构以合作3年以上老客户为主,收入占比超85%。公司已建立经销商准入、信用评估、库存管理等制度,收入具有真实性,不存在向经销商囤货情形。线上销售主要与京东、天猫等平台的合作,退换货率控制在5%以内,较为可观。 收入中还有一些涉及治理结构,例如亲戚之间控制的多家企业经营范围涉及医疗器械经营及销售,报告期内康华股份存在与这些企业交易的情形,即真实的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验证。 康华股份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全产业链和POCT成了最关键的打造点,未来还需要以适当的收入和利润来体现。 总结 北交所的问询不仅关乎康华股份能否成功上市,也是其未来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先融资到手再谈未来的思想。 在行业结构调整期,仅依靠过往的业绩增长或单一的产品优势已经不足以保证未来的竞争力,从创业板转到北交所就是一种体现。或许需要建立更加均衡的发展模式,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投入,营销扩张与研发创新。如何在行业困顿之际,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才是重点,比IPO本身更重要。 参考资料: 2.营收逐年下降 研发投入不足康华股份IPO闯关被指盈利根基不稳,经济参考报,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