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需要战略,职业更是如此。 最近IVD行业震荡不断,不少中年同行突然失业,群里经常有人讨论出路。有人说行业不行了,有人说政策收紧,有人说公司不行……但这些都没说到根上。 中年IVD人失业的真正关键,是职业路径的规划出现了重大失误。 一方面,高估了自己在平台上的价值,把平台资源当成自身能力;另一方面,低估了行业变化的速度,没有为转型做任何准备。这两者叠加,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时间一到,爆了就是失业。 我举个具体例子:技能单一化。 很多IVD人在一个岗位上做了十年八年,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可能是试剂研发、可能是质量控制、可能是市场推广——却从没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离开这个岗位,我还能做什么? 一开始觉得掌握一门技术就很稳,干了几年觉得在公司里有点地位了,又过了几年发现工资也涨了,以为可以干到退休。结果行业一变,公司一调整,岗位一裁,突然发现自己除了那一点熟悉的操作流程,什么都不会。 一位猎头朋友曾告诉我,通过看一个IVD人的简历,就能判断出这个人有没有抗风险能力。那些简历上只有一类产品、一个岗位、一家公司经历的人,哪怕工作十五年,也往往是最容易被淘汰的一批。 比如有的人虽然一直在做免疫试剂开发,但他会主动去接触分子诊断、POCT、甚至AI辅助诊断的系统。他虽然不精通每一个领域,但他知道整个行业在往哪里走,自己该往哪个方向靠。 这种人即便公司裁员,他也能迅速在别的细分领域找到位置,甚至转型做产品经理、技术支持、培训顾问。 再比如有的人虽然做的是技术,但他会主动积累注册申报、临床资源、供应链管理的经验。他的思路不是“我只管我这一摊事”,而是“我如何成为项目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这种人不是靠岗位活着,而是靠能力组合活着。 那么,没想明白的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典型的是只会埋头干活,从不抬头看路。 每天重复同样的实验、同样的流程、同样的客户拜访,以为这就是工作的全部。从不思考行业趋势,从不拓展人脉,从不学习新工具、新法规、新技术。 还有一种是过度依赖平台,以为在大厂、在国企、在外企就安全了。殊不知,平台越强,个人越容易被“体制化”,一旦离开,寸步难行。 它背后反映的终极命题是: 你掌握的技能,是否具备持续变现的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你把职业生涯看作一场为期三十年的经营游戏,你是选择只守着一座城,还是不断开拓疆土? 别看说得玄乎,这是每个IVD人迟早要面对的课题。 中年失业,不是年龄的问题,是职业经营策略失误的结果。 只会做一类产品、只熟悉一个流程、只会服务一类客户……这些都只是表象。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对行业变化的认知不足,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最终在变化来临时,没有退路,也没有出路。 用打游戏来比喻,就是你一直用同一套装备、同一个技能打怪,从来不掉落新装备,也从不升级技能树。等到版本更新,怪物变强了,你才发现自己根本打不动。 简单说,太安逸了。 那么真正有远见的IVD人会怎么做? 我身边有不少稳扎稳打的同行,哪怕行业低迷,他们依然能逆势而上。 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越稳定,越不敢停止学习。 什么意思? 舒适区永远排在最后,因为那是消耗。排在最前面的,是投资。 投资什么? 投资自己的技术视野,投资行业的人脉网络,投资跨领域的知识结构,投资一些副业或自由职业的能力,投资健康和心理韧性…… 在他们眼里,工作不是岗位,而是能力的变现方式。 所以这些人花时间、花钱、花精力的习惯是:讲究ROI,讲究长期价值。 他们不会为了加班而加班,不会为了讨好领导而做无意义的应酬。他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自身能力有积累、对职业发展有推动。 等到能力储备足够了,再去看自己有没有资格“躺平”一会儿。 你品一品,本质区别在这里。 很多IVD人从来不会对自己的职业做一个系统性的梳理,哪怕在决定跳槽、转岗、学习之前,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也好: 1. 我现在的技能在市场值多少钱? 2. 三年后,这个技能还会被需要吗? 3. 如果没有现在这个岗位,我还能靠什么吃饭? 4. 我有更容易转型的路径吗? 看到这里也许会有人说,干嘛把自己逼这么紧?随缘一点不好吗? 不,这不是制造焦虑,而是提醒你:职业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你不能等到没力气了,才发现自己没带水、没穿鞋、没看路线。 如果你有70分的【能力】,就要把【消耗】控制在60分,同时追求80分的【增长】。永远给自己留10分的余地,这才是最稳妥、最不容易失业的职业策略。 时刻反思,哪些能力是能让你一辈子有饭吃的,哪些资源是能帮你穿越周期的,哪些人脉是能在关键时刻拉你一把的。 把这些最根本的东西牢牢抓在手里。 先让自己在行业里活下来,再想办法活得好一点,活得久一点。 按照这个思路去规划你的技能、时间、人脉、学习方向,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就像做实验一样,你不能只用一个方法、一个试剂、一个仪器。多几套方案,多几个备选,你才能在结果不如预期时,迅速调整,继续推进。 游戏如人生,职业如经营,道理都是相通的。 以上,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