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国飞 王潇潇 对话Π:本栏目由杭州市发改委、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和都市快报联合推出 在杭州,有这样一家投资机构,多年来悄悄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管理规模超过 300 亿元,累计投资600多 个项目,其中三分之一已完成退出,投资版图中不乏字节跳动、中际旭创、三六零、中控技术、毛戈平、南微医学、云从科技、百普赛斯、臻镭科技、税友股份、国邦医药等80家赛道龙头。 这家低调深耕、屡出精品的机构,正是普华资本。 而项目孵化,则是普华站在二十年发展节点上,开启的第二份事业——去年普华资本创立20年,普华科创中心正式揭幕,选址就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东门口,二者间距不过数百米。 “让科研技术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投资机构可以是很好的链接人。” 近日,都市快报联合杭州市发改委、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专访普华资本创始人曹国熊,听他拆解普华在科创领域的新布局与新思考。 从一家投资公司,到成为科技产业创新的推动力量 问:去年普华资本20周年庆典上,您详细谈了普华 “投早、投新、投专”投资原则。最近一年多,普华有哪些新动作? 答:投资人要跳出技术看行业。要超越单一技术判断点,要结合产业生态、竞争格局和需求变迁中去预判。不溺于技术深沼,不困于风口幻象。我们一直在跟着产业趋势迭代,去年算是关键的 “升级节点”——4月8日普华科创中心揭牌,“孵化” 板块正式从之前的零星探索,转向系统推进。现在普华明确了三大核心业务板块:普华创投、普华科技(孵化)、普华国际,三者协同发力,重点还是聚焦硬科技。 问:普华科技和天使投资有什么区别? 答:核心区别是 “孵化项目是普华一起组建起来的,若没有普华,项目就不会成立”。我们是自有资金驱动,而且重人力投入 —— 团队会深度参与公司组建,股比也比较大,而且因为是自有资金,也没有资金期限上的束缚。我们计划今年12月份在普华“未来里”将首批孵化项目正式推出,主要聚焦两大方向:人工智能和航空航天。 西湖区科技成果转化(普华)中心 问:孵化的核心难点是什么,普华有什么具体做法? 答:推动科研技术与产业需求实现 “双向奔赴”,“找对人、踩准赛道” 是关键。在 “找人”—— 也就是链接科研力量方面,我们已联动浙大、北航、上海交大等高校,破解 “论文成果落地转化难” 的行业痛点。这正践行了我此前提出的 “农夫型”投资者理念:农夫的逻辑是 “有什么样的种子,就种什么样的地”—— 先筛选有潜力的 “种子”(即科研成果),再为其匹配最适合生长的 “土壤”(产业场景)。如果说猎手是主动寻找已成熟的 “果实”,那农夫更注重陪伴 “种子” 从萌芽到扎根的全周期,用耐心培育其对接产业、实现价值的能力。 现在社会上在推动“科学家型企业家”,从科技转化的角度是个很好的方向。创业不是做科研。唯有将核心技术与庞大的产业市场深度结合,方能真正释放硬科技创业的巨大潜力。普华科技的孵化功能对这个方向进行了拓展,我们进场让科学家与资本、产业实现对接的同时,也帮他们寻找合适的企业家加入团队,我们还请到了三位几千亿以上市值大公司的负责人作为产业导师,帮助孵化企业成长。 问:再聊聊 “普华国际”,今年在国际化布局上有哪些进展? 答:我们之前在英国有个基地,运营了七年,投了30多家早期科技企业。我们将这个策略做拓展,重点发力香港,把普华在海外投的企业落地内地,将一些先进的技术引进来。比如欧洲顶尖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其中国总部将落户杭州。还有柔性芯片、纳米孔技术项目,也在推进落地。 问:下一步还有什么规划? 答:香港承接海外资本与项目,浙江提供产业落地场景,普华就是中间的 “桥梁”。下一步计划在德国、美国设据点,还会联合海外大资本设 QFII基金。 家国情怀为基石,资本耐心的前提是懂产业规律 问:您常提 “耐心资本” 和 “家国情怀”,这两者在普华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家国情怀不是口号,首先要看好中国,接住国家发展的红利。比如国内的新能源车产业,从萌芽到成熟也就短短五六年,现在低空经济、人工智能都是国家战略方向,我们要做的是 “顺势而为”,但也要 “勇立潮头”。 至于 “耐心资本”,不是盲目扛时间,而是 “懂产业规律后的坚持”。首先,我们肯定强调长期的陪伴,事实上,最后跑出来的优秀企业没有十年的时间不可能,都是十年以上,都是各种曲折。我们必须有信心、有耐心。 另一方面,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有些创业项目的发展路径也可能因时势变迁而不再适用。在这样的关头,作为陪伴者或者坐“驾驶副座”的投资人要帮忙适时“踩刹车”,避免资源的无谓消耗,这其实也是对创业项目本身的一种保护。这种关键时刻的决策能力,很考验人,对行业理解一定要深。 如果项目越来越差还硬扛,反而会劣币驱逐良币。比如我们孵化用自有资金,就是为了不受期限束缚,陪企业长大。投资上也一样,投不出顶尖企业就是白做,核心就是聚焦龙头、长期持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