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VD行业可谓是新品接连不断、好戏连连,多家企业的诸多新品纷纷获批。其中,有两个可以检测十余种病原体核酸的试剂盒引起了关注。要知道,在目前病原核酸检测产品仍以单检和小联检为主流的情况下,一个可以同时检测十几种病原体核酸的产品在目前的市场上绝对可以算得上是大panel了。而这两个大panel试剂盒一个是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检测,一个是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的检测。哪个临床应用场景更贴合实际工作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大panel值得期待 首先来看这款检测14种可导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核酸的试剂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一般都比较危重,需要争分夺秒给予救治。而正确及时的病原学诊断则是治疗必不可少的,无论是针对细菌应用抗菌药物,还是针对真菌等针对性治疗,或是病毒性感染采用激素等治疗。 虽然一般来说,适宜应用于急危重症感染往往是mNGS或是tNGS宣传的话术,但是也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用于感染诊断的分子检测产品。因为重,所以有病原学诊断的必要,不像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不治疗也能自愈;因为急,所以传统细菌培养等微生物学手段满足不了出结果的时效要求,这才有分子诊断技术的用武之地;更不要说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还有很多是病毒,本身也无法培养。 综合以上特点,一款可检测多种病原体核酸的试剂盒正好对应临床上检测的需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包含更多panel的tNGS方案PK一下。即虽然作为PCR方法的产品,不能像tNGS那样包括几百种待测病原体,但是毕竟是拿证的IVD产品,在医院实验室就能做,无需外送,时效性上比tNGS有一定优势,价格上可能也有优势。 还有一点也是分子诊断技术尤其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诊断的原因,那就是脑脊液中应该是没有任何微生物生长的,不像呼吸道和肠道本身就生长着很多定植菌,也不像泌尿道采集样本时可能受到其他部位菌群的污染,因此只要是在脑脊液中检测出目标病原体核酸片段,就可以基本确定是引起感染的原因。就像血流感染一样,正常情况下血液中也不应该有微生物生长,这种无菌体液/部位,只要检测出核酸基本就可锁定该病原体为感染原因,因此尤其适合应用分子诊断技术。 有的同仁可能会问,现在检验科都面临拆组套的问题,那么这个产品一次性检测十几种病原体的核酸,会不会受组套“应拆尽拆”新政的影响?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属于急危重症,这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一次多检测几种病原体固然是增加了一些成本,但由此带来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受益,相较于增加的那些成本来说仍然是值得的,因此也有较充分的理由去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医保部门去论证其合理性。 二、呼吸道感染大panel仍要慎重看待 而对于与前述产品先后获批的另一款用于呼吸道感染病原诊断的大panel试剂盒,同样应该以这种思路来分析。首先,其可检测16种病原体核酸,相较于市面上的三联检、五联检、六联检来说,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大panel。 同时,其涵盖的目标病原体中绝大部分是病毒。而在临床实践当中,病毒引起的大多是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检测病毒核酸的试剂盒其样本类型一般也是鼻咽拭子,以契合上呼吸道感染的采样要求。 因此我们推测这款产品样本类型应该也是鼻咽拭子,更进一步推断其应用场景可能主要是用于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但是上呼吸道感染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完全不同,绝大部分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为自限性疾病,无需治疗通过休息等即可自行痊愈,这就大大降低了病原学诊断的需求。 同时,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除了极少几种有抗病毒药物之外,其余的并无特效药物,通过确定病原从而针对性治疗的意义也大幅度降低。再加上医保控费的影响,对于一个自限性的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让临床医师开具十几种病原体的核酸检测,推广可能确实具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可见,技术始终是那个技术,但是临床需求不同造成对于实验室检测的要求也大不相同。找准产品的临床应用场景和定位,才是把一项技术优势最大化的根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