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技术杂谈 查看内容

胶体金技术发展历程,鉴往知今,从过去看到未来

2025-9-2 14:36|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35| 评论: 0|来源: 生物试剂从业者必读

摘要: 胶体金也许是使用最广泛的标记物,原因有很多。

在目前商业化的侧流免疫分析中,胶体金也许是使用最广泛的标记物,原因有很多。

首先,在实验室制备胶体金是相当容易和便宜的。

其次,它的颜色很明显,不需要可视化方面的改进。

再次,胶体金的结合和应用有大量文献报道。

最后,该标记物在液体中和干燥条件下非常稳定,而且染色到膜上之后也不用漂白。

此外,游离的胶体金形式(准备被标记)和结合形式(结合到生物制品上)有许多商业来源,在网上很容易搜索到,供应商非常容易找到。

广义上,胶体是从一个相位到另一个相位稳定的分散体。胶状的,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的“glue”,1861年由化学家ThomasGraham 创造。大约就在这个时候,Enrico Selmi准确描述了胶体现象,并提出了一个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论,其中有几个方面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Faraday是最早研究(1857年)有关胶体金制备和性能的人之一。他发现了胶体金对电解质的敏感性,证明了明胶和其他大分子物质的保护作用。在 20世纪早期,胶体金作为研究考察胶体电荷排斥、成核和冷凝现象的一种解决方案,重新出现在粒子科学领域。

目前相关研究已有重大进展,特别是在胶体金溶液合成方法方面。胶体金颗粒的组成已被确定为由一个带负电的双层电荷包围的基础金核。

1971年,Faulk和Taylor首次介绍利用白磷的还原作用生产出用于免疫电镜显微术的胶体金的方法。

然而,直到Frens提出了柠檬酸三钠还原法,胶体金才作为标记物在生物领域广泛应用,该方法可以制备尺寸可控、均一的胶体金溶液并且方法很简单。

第一次将抗体结合到胶体金上以用于免疫分析诊断由Leuvering等在1981年报道。

1984年,Brada和Roth及 Moeremans等报道了免疫胶体金和蛋白A胶体金结合物在免疫印迹和斑点印迹中硝酸纤维素膜上的使用。目前,它是侧流免疫分析中最常见的标记物。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