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诊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快速且准确地找到病原体。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靶向二代测序(tNGS),凭借其独特优势,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过,它的规范使用还有不少讲究,下面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聊聊相关知识。
什么是tNGS?和mNGS有啥不一样?
tNGS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都是通过高通量测序来辅助诊断病原微生物的技术,但它们差别不小。
mNGS是“无偏倚”检测,能查成千上万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不过容易受人体自身背景干扰,检测成本也高,周期大概24 - 38小时。
tNGS则是“有针对性”的,先捕获或富集特定病原体的核酸再测序。它能同时检测上百种病原体,成本比mNGS低,检测周期更短,约14 - 26小时,受人体自身背景影响小,灵敏度也更高,但检测范围相对窄一些,没法检测罕见或新发病原体。
tNGS适用于哪些感染情况?
1. 血流感染:像全身性感染,病原体随血液扩散,病情危重。怀疑血流感染时,建议在使用抗菌药物前、疗效差时、停用24小时后或下次用药前,同时做tNGS和血培养。不过要注意,tNGS特异性稍低,结果得结合临床看,排除污染等干扰。
2. 呼吸系统感染:病原体复杂,病毒感染还容易继发细菌、真菌感染,传统检测有局限。要是常规用药效果不好,3天内病原学检测阴性,或者是重症感染,推荐做tNGS。还有像怀疑螺旋体、军团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且病情重、治疗效果不好的,也建议用tNGS。但如果怀疑是罕见或新发病原体,就得用mNGS了,而且样本质量不好的话,两种都不建议做。
3. 泌尿系统感染:首选尿培养。如果尿培养阴性,或者没法明确病原体,有特殊病原体感染史或暴露因素的,可先考虑靶向PCR;没有怀疑方向的,就做尿tNGS。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情危急,有发热、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要是3天内没明确病原体,经验性治疗又没效果,推荐做脑脊液tNGS。怀疑隐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且病情发展快或拖延的,也建议做。
5. 局灶性感染:像眼部、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局部感染,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如果3天内常规检测阴性,经验性用药效果差,或者怀疑特定特殊病原体感染且病情特殊的,推荐做tNGS。
6. 其他感染:没法明确感染源,病情持续进展或治疗无效的,推荐做tNGS。但复杂感染、多重感染要找主要病原体,急危重症要明确感染源的,建议首选mNGS。
做tNGS,样本采集有啥讲究?
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和病灶最相关的部位采样。要是采样困难,没优质样本,病情又不耐受有创操作,或者没明确感染部位,也能选血液样本,但准确性和阳性率可能不如病灶部位样本。
采样时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尽量在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之前,或者下一次用药前采集,而且要及时送检。
实验室检测和结果解读要注意什么?
1. 样本前处理和核酸提取:不同样本处理方式不同,比如血液样本,要根据检测技术路线选血浆或血细胞。提取核酸的质量很关键,要做好质量控制,浓度不够可能影响结果,必要时重新提取或采样。
2. 文库构建和测序:文库构建是核心,要选合适的路线,做好质量控制。测序数据量有要求,基于探针捕获的tNGS建议100万序列以上,基于超多重PCR的建议10万序列以上。
3. 结果报告和解读:实验室要确定阳性阈值,低于阈值的不报告,达到或高于阈值的,排除干扰后报告阳性,有疑问的要复测或用其他方法验证。报告里会区分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和定植/微生态微生物,医生会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判断。要是检出耐药基因,也会一并报告,帮助医生选药。
质量控制有哪些要求?
实验室人员要各司其职,“湿实验”操作人员得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能,“干实验”人员要懂生物信息学,报告解读团队要有临床相关背景,而且都要参加培训。
从检验前的知情同意、样本申请,到检验中的流程规范,再到检验后的报告审核、样本保存等,都有相应的质量控制要求,确保检测结果可靠。
tNGS为感染性疾病诊疗提供了有力帮助,但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检测范围还没完全标准化等。不过随着技术发展,它会在精准诊疗中发挥更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