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段时间,利德曼作为老牌IVD企业,面对环境的新变化,利德曼从未屈服,7月30日其宣布正在筹划以支付现金方式收购北京先声祥瑞部分股东持有的合计不超过70%的股份,若顺利实现,则利德曼将取得先声祥瑞控制权,后者则成为利德曼的控股子公司。 消息一出,31日早上直接给出涨停的回应,这里面炒作的成分可能较少,实质较多一点。 先声祥瑞是生物药品制造,是一家主要从事体内诊断试剂及人用疫苗的企业,主要产品为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卡介菌纯蛋白衍生物,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主要应用于结核筛查、诊断、治疗及创新疫苗领域。交易完成后,公司的IVD业务板块将新增结核诊断筛查业务,并拓展结核治疗一体化业务及创新疫苗业务,有利于加强公司综合竞争力。 利德曼作为老牌生化IVD,现状是深受集采、医保控费等政策的直接影响,2024年营业收入约3.7亿元,同比下降19.79%;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约7890.87万元,同比下降16.61%,有收窄。 诊疗一体化成为热潮 事实上,利德曼早已从单一的生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发展成为涵盖生化诊断试剂、免疫诊断试剂、化学发光诊断仪器、生物化学原料(酶、抗原、抗体、化学品等)等多个领域的IVD企业。 诊疗一体化的升级已被多次证明可行,特别是创新药+IVD的热景生物、塞力医疗,已在用二级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来佐证,此次其体外诊断(IVD)业务板块将新增结核诊断筛查业务,并借此拓展至结核治疗一体化及创新疫苗领域,实现从传统体外诊断向更全面的疾病管理服务商转型的战略升级,从诊断、筛查、治疗、疫苗等全产业链的覆盖,是利德曼本次举措的重要体现。 根据格隆汇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结核病治疗学市场规模达16.04亿元,全球有59.22亿元,预计到2030年这个数据将达到74.24亿元;诊断方面,根据QYR(恒州博智)的统计及预测,2023年全球结核病诊断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7.58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7.38亿美元,目前亚太是全球最大的结核病诊断市场,占有超过40%的市场份额,之后是美洲和欧洲市场,二者共占大约40%的份额。 这个市场格局,显然有利于利德曼的发展。此举有望改变以前的业绩发展轨迹。 有失有得 此次有个细节值得注意,截至2025Q1季度其账上货币资金5.1亿元,而利德曼收购是采用自有资金并结合银行并购贷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后续收购落地后,需进一步平衡成本和标的的整合收益。 需要知道的是,从2025年一季报数据来看,研发费用本期为658.50万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对既有产品创新的聚焦和有所侧重点,同时也为谋划其他赛道腾出空间,此次收购行为,更凸显利德曼的独到眼光。 按照此次资本市场的反应,利德曼或将完成一次完美转型。还有一点虽也是资本炒作,但确实也有足够的的市场空间,这就是7月31日板块集体爆发,因为辅助生殖板块被时常提起,利德曼因化学发光产品线中的性激素检测菜单可用于辅助生殖检测,而被归入该概念。对近阶段的资本二级市场的活跃,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加上,结核病防治市场空间广阔,先声祥瑞产品线有望与利德曼现有IVD渠道形成协同,尤其在国家加强传染病防控背景下,政策红利可期。虽然目前收购溢价尚未公布,并购整合难度也未知,特别是疫苗技术是否存有壁垒障碍,都是未知数。但以目前市场的反应,以及客观的市场空间数据,以及对利德曼的重大意义等因素来看,此次收购本身意义大于是否溢价,关系着利德曼的未来发展。 接下来,若在营收方面,利德曼能够成功完成对先声祥瑞的收购,并实现良好的业务协同,将有望实现显著增长。新增的结核诊断筛查、结核治疗一体化和创新疫苗业务将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增长点,可能在未来2-3年内,实现营收增长20%-30%,方能真实匹配现在的热度。 写在文末 利德曼此次收购,本质上是一次以资本换时间的破局尝试。在传统IVD增长乏力之际,借并购切入疫苗与结核病综合防治这一增量市场,开创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以及前面的辅助生殖概念加持。 需要高度警惕的是,“现金收购”可能遇上“现金流恶化”,“战略转型”可能遭遇“业绩过山车”,不仅考验经营层的业务整合能力,也验证IVD企业转型的正确性,究竟哪条道路才能突破重围。利德曼更需要证明的是,IVD型的诊疗一体化,是能够支撑第二增长曲线。 参考资料: 1.利德曼拟收购先声祥瑞股份,一季度延续亏损,现金流下滑138%,交易资金要靠银行贷款,深圳商报,2025 2.利德曼涨1.21%,成交额1.22亿元,后市是否有机会?,新浪财经,20253.官网、相关资讯、报告、公告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内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