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磁珠破局到准独角兽:博岳生物的七年攀登之路
2025-8-21 13:59|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92|
评论: 0|来源: 探谈IVD
摘要: 这一技术被列入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难题之一。
 创业起点:瞄准“卡脖子”技术(2018-2020)2018年10月,李因来在杭州钱塘新区创立博岳生物,聚焦体外诊断(IVD)上游核心原料的研发。彼时,中国80%-90%的IVD核心原料依赖进口,尤其是化学发光检测的关键材料——磁性微球,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进口价格高达每克12,000元,且存在批间差大、产能低的痛点。这一技术被列入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35项“卡脖子”难题之一。2020年8月,博岳生物在南昌国际检验医学博览会(CACLP)推出首款化学发光免疫磁性微球,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该材料产业化的企业,性能经下游客户验证媲美进口产品,国产替代序幕就此拉开。- 2020年11月:完成凯风创投、元生创投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 2021年9月:获华创资本领投亿元A轮融资,用于双平台研发及产能扩张;
- 2022年4月:完成洲岭资本(LYFE Capital)独家投资的1.5亿元A+轮融资,加速海外市场拓展。
- 磁性微球迭代至第五代:单批次产量提升至5kg,年产能达100kg,市场占有率居国产品牌首位;
- 拓展NGS领域:推出链霉亲和素(SA)磁珠,应用于基因测序靶向捕获,性能对标国际品牌(如捕获效率达83.11%,优于部分进口产品);
- 布局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开发β淀粉样蛋白(Aβ-42/40)及磷酸化Tau(P-Tau)检测原料,切入超200亿规模的早诊市场。
- 以六大基础学科(生物化学、高分子材料学、免疫学等)为支撑,博岳生物建成覆盖“原料开发—规模化生产—迭代升级”的全链路平台,生物原料自研率超95%。
- 苏州百奥吉生物:专注蛋白纯化填料,切入生物制药下游;
- 杭州艾策医疗:布局mRNA药物、细胞治疗GMP级原料,推出细胞分选磁珠等产品。
- 产品亮相德国MEDICA、美国AACC等国际展会,并与巴基斯坦Lab Diagnostic Systems达成POCT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国产原料出海。
- 2021年8月: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
- 2023年7月: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 2023-2025年:连续三年蝉联“杭州准独角兽企业”;
- 2025年4月:最新专利“交联型亲水涂层磁性微球”获国家授权(专利号CN 119455921B),技术壁垒再升级;
- 2025年6月:博岳生物董事长李因来先生入选2025年度浙江省青年科技型企业家名单。
截至2025年,公司注册资本1061.62万人民币,参保人数124人,对外投资企业7家,持有专利39项、商标21项,成为生物医药上游领域标杆企业。在李因来看来,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以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再升级”。博岳生物的下一步战略清晰:- 纵深技术:持续优化磁性微球性能,拓展其在药物纯化、基因治疗的应用;
- 横向整合:通过三大业务板块(生物活性原料、纳米微球、纯化填料)提供IVD全解决方案;
- 全球竞争:目标成为国际领先的生物医药上游平台,让国产高端原料服务全球市场。
正如李因来所言:“从质疑到接受,再到广泛应用,国产替代的每一步都需用性能说话。”博岳生物的七年征程,恰是中国生物医药供应链自主化的缩影—以“磁珠破局”为始,向“全球服务”而行。
|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