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市场观察 查看内容

NGS血检,正在成为药企合作的新宠

2025-7-21 11:39|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211| 评论: 0|来源: 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

摘要: 药企选择NGS检测,是为了什么?




药企选择NGS检测,是为了什么?‍‍‍‍‍‍‍‍‍‍‍‍‍‍‍‍‍‍‍‍‍‍‍‍‍‍‍‍‍‍‍‍‍‍‍‍‍‍‍‍‍‍‍‍‍‍‍‍‍‍‍‍‍‍‍‍‍‍‍‍‍‍‍‍‍‍‍‍‍‍‍‍‍

——前言







“肿瘤NGS的‘正统’是组织检测还是液体活检?”
这是一个被争论了许久的话题。
在临床上,随着NGS血检拿证,二者的竞争已经从台面下走到了明面上。

血检伴随诊断走了进来,直奔主位左手那把交椅

有趣的胖子本尊,公众号:有趣的胖子万里挑一肿瘤基因检测,召开了年中会议
而除了临床检测,大家还有一个竞争场景。
药企合作,日常不被关注但很“赚钱”的赛道。
血检巨头Guardant Health的财报显示,药企合作业务在2025年Q1贡献了4540万美元营收,占整体收入的22.3%。
国内同样如此,燃石医学的财报显示药企合作业务在2025年Q1贡献了3709.9万营收,占整体营收的27.9%。
既往,药企合作这个场景被组织检测牢牢把控着,现在会有新的故事吗?
NGS血检,会成为药企合作的新宠吗?
  • “效率”的革命
  • “额外”的价值
  • “不一样”的血检

PS:这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果我俩理解不一样,那么你是对的。欢迎留言区探讨。

——听说双击屏幕有惊喜!——

01

“效率”

“效率,是所有临床试验追求的目标”

血检的机会,源自于组织检测在效率上的“不完美”。

说起来很玄乎,但其实很简单:

要么是干更少的活有同样的产出,要么是干同样的活有更高的产出

在药物的pivotal study(注册临床)中,与NGS检测合作的 “效率“被具象化成了“入组效率”。

更确切的说,是两个指标:

1.“可检测”的患者比例

而血检,天然在这个方面存在优势——因为血液样本的可及性是组织样本无法比拟的。
从理论上说:
如果选择一个cfDNA投入量要求较低(比如5-15ng)的血检作为关键临床试验的入组筛选手段,临床试验需要“接触“的患者数量可以减少50%以上。

2 .“可入组”的患者比例

“要检测多少患者才能筛选出足够的临床试验入组人数”

在迈过“可检测“这道关卡后,另一道算术题摆在了面前。

在这一点上,客观来说不管是血检only还是组织only,都不是完美的。

2023年,广州第一人民医院的谢教授在BMC Cancer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肺癌中组织检测vs液体活检的研究。

研究同时对423例肺癌患者的组织样本和血液样本进行了肿瘤驱动基因EGFRERBB2ALKROS1C-METKRASBRAFRETBRCA1BRCA2检测。

结果显示:

  • 组织和血液检测的一致性为69.27%293/423)。83例(19.62%)仅组织NGS呈阳性,47例(11.11%)仅血浆ctDNA呈阳性。

  • 相比于单独进行组织检测,血液样本的加入让驱动基因的发现比例提升了16.8%

  • 血液检测能够发现一些被组织检测“漏检”的重要突变

“可检测”的患者比例提升、“可入组“的患者比例提升,在这两个组织检测的效率薄弱点上,NGS血检撕开了药企合作的口子

——至少,“组织+血液”是一个优于传统组织only的选项。

如果要更为具象化这种优势,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GOZILA study是个很好的例子。

2020年,Yoshiaki Nakamura教授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ctDNA临床效用的研究。
在引入了ctDNA检测后,单月入组临床试验的患者人数实现了翻倍
——从4.1人/月跃升至8.1人/月。

02

One “More” Thing

在之前乔布斯还执掌苹果时,每次发布会最让人期待的就是那个“one more thing”。

相比于组织检测,血检除了能够复现同样的功能外,还能为药物开发提供更多的“one more thing”。
2024年底,FDA首次对ctDNA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给出了指引:

除了与组织检测“相同”的临床试验入组场景外,还额外给出了ctDNA的两个“专属”应用:

1.作为药物开发过程中的疗效指标

2.作为药物临床试验的早期终点

其中有几个观点给血检打开了新的大门:

1. ctDNA水平的变化可用于早期临床试验,以帮助发现药物活性的信号,帮助药企更好的选择药物开发计划。

这种帮助既包括了评估候选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也包括了为后续的临床试验选择最佳的药物剂量。

2 .药物治疗后的ctDNA变化有可能作为支持药物批准的早期终点——尤其在早期根治性癌症中。

对于(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ctDNA变化或者清零(MRD阳转阴)可能优于传统的基于影像学的评估策略(比如ORR),因为局部治疗的临床试验不能使用基于影像学的判定来衡量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当监管部门开始明确的指路,坚守“组织only”显然不再是那个明智的选择。

03

“选择”

前几天看了一张让我印象深刻的图片:非小细胞肺癌的50年进展。
其中有个时间节点对于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最为重大,我用红框圈了出来。

20年前,在吉非替尼的研发过程中,基于组织样本的基因检测发现了EGFR 突变对于药效的巨大影响。

这几乎可以说是挽救了这款药物,让其成为了NSCLC的第一款明星靶向药,也开启了肿瘤精准检测的恢弘篇章。

不夸张的讲,那是肿瘤靶向药物研发的奇点时刻。

此后的20年,虽然存在很多重大的突破,但组织检测对于药物开发的贡献再也没有迈出EGFR画的那个圈。

20年后,NGS血检有机会引领肿瘤药物研发的下一个“奇点“时刻吗?

监管层给出的信号则更为直接。

20231月,FDA批准了Orserdu(艾拉司群)用于ER阳性、HER2阴性、ESR1突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后线治疗。

更重要的是,同步批准了Guardant360 CDx作为其伴随诊断——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liquid-only”的伴随诊断。

NGS血检已然迎来了其在药企合作上的巨大风口。

04

“壁垒”

有句话叫:风口来了,猪都会飞。
但我希望液体活检能走出不一样的故事。

相比于组织检测,NGS血检的技术门槛更高、不同厂家之间的技术水平差异更大。

比如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指标:DNA投入量。

有的厂家只需要5ng,而有的需要10ng,还有的需要20ng——甚至有些需要30-50ng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指标会显著的影响我们前面提到的“效率”——也就是“可检测”和“可入组”的患者比例。

Guardant Health对其检测过的超过8.7万份临床血液样本的回顾性分析中,10ml血液里平均提取的cfDNA中位值只有25ng

换句话说,只有不到50%的样本(10ml血液)能够提取到超过25ngcfDNA

即使将样本量增加一倍——比如用2管血/20ml——依然有超过25%的样本提取的cfDNA总量在30ng以下。

而如果把对“DNA投入量”的要求进一步具象化到有效突变的检出上。
在同一个患者人群中,26.5%的EGFR突变存在于那些仅能提取到5-15ng cfDNA的样本中。
也就是说,一个仅需5ng投入量的液体活检产品可以比需要30ng投入量的液体活检产品多检出34%的携带驱动基因变异的患者。

更何况,DNA投入量的需求并不仅仅是“我可以做”这么简单,其背后还包括了是否有足够全面的性能验证是否有基于不同突变和不同方法学的比较数据、以及这些数据是否具备药物疗效上的可比性

——这是只有通过长期积累才能构建的数据壁垒,也是超出了单纯价格战的关键选择因素。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