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白话胶体金系列——第六话<为什么要调节标记的pH?>

2024-2-19 14:06| 编辑: 小桔灯网| 查看: 840| 评论: 0|来源: 白话胶体金

摘要: 一、调节pH的目的: 在不同pH梯度下标记,胶体金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前面烧金那里介绍过,胶体金粒径从小到大,对应的吸收峰会发生红移,也就是说吸收掉的光是由紫到红的变化,而我们观察到的反射光的颜色会由 ...

一、调节pH的目的:

    在不同pH梯度下标记,胶体金会表现出不同的颜色变化,前面烧金那里介绍过,胶体金粒径从小到大,对应的吸收峰会发生红移,也就是说吸收掉的光是由紫到红的变化,而我们观察到的反射光的颜色会由红往紫方向改变。标记过程之所以发生颜色变化,也是因为胶体金颗粒大小的改变。而在烧金的时候,所有金原子都参与组成胶体金了,所以标记时候的颜色变化肯定不是胶体金颗粒本身大小的改变,只能是聚合的结果。也就是颗粒只能增大,对应的颜色只能往更紫的方向变化,所以我们能观察到标记pH从高到低的梯度下,胶体金由最初的红色,变得更红,进而变紫红,到紫,深紫、蓝紫色,如果颗粒再聚集增大的话,所有光都被吸收,没有反射光了,就变成黑色了。

    结合几个动图演示来看一下,在加蛋白之前,溶液中的胶体金开心的做着布朗运动,即使两个胶体金碰了面,也因为负电斥力而互相弹开,保持分散稳定。溶液显示透亮的红色。

    在理想的标记pH条件下,蛋白Fc端带少量正电荷,Fab端带等量的负电荷,蛋白整体电荷为0,这样Fc自然结合到胶体金,同时Fc疏水基团较多,跟金紧密结合,而Fab因为负电斥力,自然伸展到外层,结合位点充分暴露,同时保证整个标记物外层还是一圈负电荷,标记物互相排斥不聚集,结合物还是一起开心的做布朗运动。一个胶体金颗粒大小40nm左右,而文献上介绍IgG分子大约8-10nm左右,所以一个胶体金可以结合多个IgG,标记后的颗粒直径会增加,不同IgG抗体的差异可能较大,标记上蛋白后的胶体金或者荧光微球,其粒径一般会增加20-30nm。虽然粒径由40nm增大到60nm了,但是这种情况下,金子并没有聚集,胶体金还是40nm的,只不过穿了一件蛋白材质的外套,所以并不会变成60nm的紫色,但是结合物毕竟是身材发福了,吸收峰会稍微增大一点,溶液会表现出红色稍微加深了,这是对胖子起码的尊重。

    当然这是理想的状态,但是我们知道蛋白在等电点时溶解度最低,也就是PI时,蛋白之间没有斥力,本身容易聚合沉淀析出,而一般情况下,聚集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尤其是不可控的聚集,所以通常我们更希望蛋白本身还维持一定的相斥稳定,而带正电荷又会引起金子聚集,所以我们调节的方向只能是让蛋白整体显示一定的负电,保持蛋白本身稳定,又避免过度标记聚集,同时这个负电斥力不能太大,以免影响蛋白和胶体金的结合,因此可以得出稍高于等电点的这个结论,这也是很多文献都喜欢提到“PI+0.5”的原因。了解了这个推论的由来,我们也就不用太纠结了,我们只是选择一个合适的标记pH条件,不需要确切的知道PI,也不需要严格控制PI+0.5的pH梯度,这些是用于描述理想标记条件的,而不是必须的精确标记条件。

    我们再来看一下使蛋白刻意带很多正电荷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蛋白可以结合多个胶体金,而一个胶体金本身就可以结合多个蛋白,那么导至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三五成簇的聚集颗粒,两个胶体金聚在一起,红色金就会变成紫红色,如果再翻倍4个金聚一起了,颜色就是紫色了,再翻倍8个金聚一起就是深紫色,再翻倍那16个金聚一起就成蓝色了,再翻倍32个金聚一起,那就变成黑色沉淀下来了。粒径测试结果也证实了这个推论。所以虽然蛋白是通过正电荷与金结合,但是我们调节pH的目的并不是刻意使蛋白带正电,这里不要受远古文献的误导。

    如果蛋白带很多负电荷,那就是下图了,带负电的抗体飞上天,与带负电的胶体金肩并肩,而不是手拉手,大家一起开心的做布朗运动。表现就是随着标记pH升高,胶体金始终保持红色,标记物活性降低,极端情况下,蛋白负电荷太多,与金完全相斥,不发生结合做成条子连配套的C线都出不来

    所以我们调节标记pH的目的是使蛋白合适的基团与胶体金保持轻微相斥,不至于交联死金,从而维持标记环境的稳定同时有足够的正电基团与胶体金正负相吸结合,保证高的标记效率另外还要考虑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对后续离心和释放的影响,对产品灵敏度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还要给放大生产留出余地等等。因此调节pH是标记的重中之重,在讲标记之前特意先提出来。可以说,做出来一个好的标记物,产品基本上就八九不离十了,标记也是最影响产品性能的环节。

    前面提到了紫色、蓝色、黑色等是由胶体金聚集导至的,一般是要规避的,但层析这个肉眼判读的模式决定了,只有积累到一定量的颗粒,形成肉眼可见的信号,才可以判断成阳性,才有资格谈性能。虽然T线那里形成了免疫复合物,拦下来胶体金,但是如果达不到肉眼识别出来的基线,跟没结合一样。

    这就导至了颗粒越大,可观察到信号的基线越低,给人感觉灵敏度越高。比如T线抗体抓了10个抗原,这10个抗原分布在10个胶体金标记物上,对于不聚集的情况,就是T线拦截了10个胶体金,其形成的信号不足以被识别,但是如果这10个胶体金标记物是聚集的,相当于拦下来20个胶体金,那可能就看到线条了。如果聚集的更严重,拦下来5个抗原就相当于T线拦截下来40、甚至80个胶体金,就可以更明显的形成肉眼可见的信号。所以对于同一对原料,在特异性很好的前提下,标记颗粒越大,灵敏度越高,40-60nm的会比20-30nm的金灵敏度高,乳胶颗粒更大,一般比胶体金灵敏度更高,标聚集的金会比不聚集的高,甚至强于乳胶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产品的T线可能是红色、紫红、深紫、甚至黑色的,其对应不同的胶体金聚集程度。

    死金是一个比较直接的提升信号的手段,所以很多人在用。但信号的提升不等于灵敏度的提升,很多时候,信号的提升只是提前积累了一定量的非特异信号。就比如让你喂乌鸦喝水吧,一个水瓶,里面有半瓶水,乌鸦够不到,一种做法是往瓶子里灌水,到达乌鸦能够到的位置,这完全是水特异性的增加导至的结果,这种做法保险靠谱,虽然费时费力、增加成本。而另一种方法,你扔进去几十颗石子,水面也上涨到乌鸦能够到的位置了,但是这里面不光有真正想要的水,还有杂物石子,甚至有沙土,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像走钢丝一样让他们刚好托举了水面又不让水变得特别浑浊,但是说他们不会污染水,乌鸦都不会信,并且纯粹的水始终只有那么半瓶,水并没有增加,也就是特异性的信号还是那么点,站在非特异的肩膀上,刚好被识别出来了,而非特异往往更容易受到反应环境的影响,时不时的自己就冒出头来了。

    所以不建议大家剑走偏锋,为了灵敏度都去追求聚集的条件标死金,其弊端很多,首先就是特异性问题,然后层析的问题,稳定性的问题,生产可控性问题等等,一大堆问题。好的标记技术路线,还是要追求“稳定、高效”。

二、为什么不推荐NaCl滴定法

    上一话讲了:一个最佳Ph实验,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检验过程,不要奢望看个颜色,加个NaCl就出结果了,想想我们优化Ph的初衷——稳定、高效,首先是获得一个稳定的标记物和稳定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从头到尾不死金,再一个就是产品的性能符合要求。标记物再稳定,产品性能不合格,也是枉然;性能合格,操作重复性或产品稳定性差,也是白瞎。

    我们来看一下NaCl滴定为什么不适用(NaCl滴定的原理,是基于盐离子对疏水胶体稳定性的破坏作用)。

    首先,低标记pH下,蛋白会带更多的正电荷,金标物之间的斥力会比较小,但这时标记的效率较高,而高标记效率往往是我们追求性能时所需要的,这时我们如果加NaCl进去,会破坏本就脆弱的斥力,进而出现死金现象,但是在正常操作时我们会用BSA进行封闭,这个封闭不仅能封闭金子表面,更重要的是,他使金标复合物带了更多的负电荷BSA低等电点,使标记物更加稳定。所以,NaCl法没有考虑到封闭的稳定作用,NaCl滴定不稳定,不代表封闭后也不稳定;再一个,NaCl滴定会误导我们选择性能较低的条件(ph偏高一些),当然这也有一点好处,就是选择高的标记ph条件对放大生产的稳定有利。

    上面这种情况是NaCl滴定能够得以顺利实施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缺陷,在其他一些特殊情况下,NaCl滴定法可能没办法实施,比如,标记后的复合物本身斥力足够大,你又过量标记,加NaCl进去都不变色;又或者金子质量太差,或原料特殊,加进去NaCl所有条件都变色,甚至不加NaCl大部分条件都变色,这时你如果跟随NaCl的脚步,不一定带到哪条沟里去了,纠结于此往往不能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对于部分IgG1型的抗体,NaCl滴定选择的条件会接近性能实验结果,但即使都是IgG1型抗体,标记、离心时的表现也会有很大差异,所以优化标记应以稳定高效的性能目标为指导,抛弃文献中的NaCl滴定法。

三、关于调节金子pH:

    常用的是碳酸钾梯度调节,pH随着加入体积的增加而升高,这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调节方法。有些公司使用缓冲液调节Ph,方法是加入相同体积、不同Ph的缓冲液,比如加入1/20的7.2的PB、8.0的BB、9.6的CB等等,这是一种跨步式的调节方式。两种方式调节均以加入量为参数,不必纠结具体的pH数值,当选出最合适条件后,可以想办法检测一下这个点的Ph数值,在生产中作为一个质控点。

    碳酸钾调节的优点是可以细化很多Ph梯度,从而利于追求性能,缺点是过于追求性能情况下,在临界状态附近放大标记,容易出现死金。并且碳酸钾本身是盐,对金子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等比例放大,标记的整体pH环境相同(1ml和几百ml,操作无错误,最终的胶体金pH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小量标记没事,放大会死金呢,这是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这只是我的推论,有助于理解现象):

    一是“狼多肉少”,胶体金是狼,蛋白是肉,少量标记时,假设在反应中心,1个金子标记上了蛋白,这时在反应区域外有9个等待标记的金子虎视眈眈,他抱着蛋白往外突围,走一步撞上1个金子,对方说“队长,别开枪,是我”,原来他走的同时,对方也标记上了蛋白,这时竞争比例变成了2:8,再走一步,比例变成了5:5,他最终突围出包围圈后,所有金子都标记好蛋白了,突围过程很从容,大家谁也不会抢谁的,相安无事。但是放大标记后,他突围了一层包围圈,遇到的是新的一批未标记的金子,再次勉强突围后,迎接他的又是新的一批没标记的金子,谁也别废话了,动手吧,最终抢来抢去,一个蛋白连上了多个金子就死金了。也就是放大标记中,整体Ph环境一致,蛋白的结合倾向是一致的,但是从反应中心扩散到整个区域的过程中,一个蛋白需要面对更多的金子的争抢,所以放大标记比小量标记容易死金。

    另一个原因是局部pH降低,加入蛋白意味着引入了缓冲液(蛋白保存液),一般蛋白的保存液是PB,会拉低局部的pH,放大标记,加入的蛋白保存液量明显增加,在这个局部反应区域内,蛋白是在低pH环境下标记,更容易死金。

    以上通用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把标记pH提高一些,在临界状态之后,性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往高提,能提高多少视蛋白结构和金子浓度而异。高倍金放大死金的风险远远高于常用的1/万金。

    而缓冲液标记放大死金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本身缓冲对的缓冲能力大于单纯的碳酸钾,二是已经人为的加大了pH的跨度(相当于碳酸钾梯度做大了,你选择的最优点已经是远离临界状态的安全点了)。

    本话完。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