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搜索
小桔灯网 门户 资讯中心 技术杂谈 查看内容

三代测序技术之ONT纳米孔测序

2024-1-3 11:15| 编辑: 归去来兮| 查看: 1254| 评论: 0|来源: 不懂不知

摘要: 纳米孔如何“阅读”DNA/RNA链

长读长、无需扩增、单分子实时测序,是SMRT测序和纳米孔测序共有的特征。但后者似乎更新潮,也更符合人们对未来测序技术的想象。

不同于SMRT技术,其只是跳出了链末端终止法的框架,纳米孔测序几乎完全摒弃了旧的“话语体系”——
它从光的语言(荧光检测),转变成了电的语言(电信号检测)。
> 纳米孔如何“阅读”DNA/RNA链
我在前一篇文章里提到,可以想象测序仪中存在一双眼睛,由它来阅读由A、T、C、G四个字符写成的基因组之书。在纳米孔测序仪中,纳米孔就像是那样的一双眼睛。
所谓的纳米孔,指的是纳米尺寸的孔状结构。和零模波导孔ZMW不同,它是两端贯通的孔洞。可以是生物纳米孔,也可以是固态纳米孔,或者是将蛋白质孔集成到固态膜上的混合纳米孔。

纳米孔测序的头号公司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以下简称ONT)的第一代技术采用的是α-溶血素一类的蛋白质纳米孔,内径为1 nm,与单个DNA分子的尺寸相当。此类纳米孔在细胞膜上天然地存在,作为离子或分子进出细胞的通道。未来则可能使用氮化硅、石墨烯等材料的固态纳米孔。

这些纳米孔分布在一层高电阻率的聚合物膜上。膜的两侧是两个充满电解液的腔室。由于核苷酸分子本身带有负电荷,它们会从阴极一侧,流向阳极一侧,从而穿过纳米孔。
当DNA/RNA链从纳米孔中穿过时,纳米孔也在“阅读”这条链。链上的每个核苷酸在占据纳米孔的那一刻,对离子电流产生阻断效应。而由于不同的核苷酸在尺寸、空间结构上存在差异,相应地,在通过纳米孔时产生的离子电流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每种核苷酸都有其特征性的电流变化,如同独一无二的指纹。
因此,实时监测并记录某条DNA/RNA链通过纳米孔的电流变化图谱,可以回溯、推断出核苷酸顺序,从而实现单分子测序。

如上图所示,纳米孔测序过程犹如穿针引线。就像线离不开针的固定和导引,核苷酸链从纳米孔中step-wise地、逐步地穿过时,离不开相关蛋白质和酶的辅助和控制。其中最关键的可能是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或称马达蛋白(Motor Protein)(图中的黄色斑点)。它具有解旋酶活性,使DNA双链或DNA-RNA杂交链解离为单链,牵引单链穿过纳米孔,还能调控穿过时的速度。
核苷酸链在纳米孔中逐个穿过的过程被称作易位(Translocation),步骤很简单:先导接头、模板链、发夹接头、互补链、尾部接头依序通过。其中发夹接头把两条链接续起来,允许模板链和互补链的连续测序,相当于把一条序列测了两遍,是纳米孔测序中的2D读取模式。1D模式下则采用普通的接头(为了提高通量而牺牲一部分准确率)。
> 更即时,更便捷
也许就是因为采取了电信号检测而不是荧光检测方式,纳米孔测序仪可以做得比常规测序仪更小巧、便捷。
2014年4月,ONT公司向一部分抢先体验的用户推出了世界上首款纳米孔测序仪,MinION,并在2015年将其商业化。这台测序仪就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迷你,仅手掌大小,重量在90 g左右。用于信号检测的膜片钳放大器被压缩、集成到了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ASIC)上。所以它比一部手机大不了多少。
这也让纳米孔测序仪更具有未来感。试想一下,当测序仪变得像耳温枪、血糖仪一样小巧、便宜,家家户户都可以备一台,那岂不是很方便?孕妇不必去医院做无创产前检测(检测胎儿是否患有染色体非整倍性检测,如21-三体综合征),自己扎一针,用测序仪对含有胎儿游离DNA(cffDNA)的血液测个序就行了。癌症则可以对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测序。
尽管现在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但我们不应缺乏想象。当世界上首台计算机问世时,那个30吨的大家伙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而现在遍地是电脑,人人手持一部手机。

突出的便携性,以及即时性(测序速度很快),使之与POCT(Point-of-Care Testing)的调性很搭。它非常适用于一些需要现场即时分析的场合。例如,MinION测序仪曾被带去非洲西部,对埃博拉病毒患者进行测序。埃博拉病毒的确认仅需15分钟的仪器运行时间。NASA曾在微重力条件下对MinION进行试验,并将其带去国际空间站。因为MinION足够地小,在失重条件下也容易控制。
> 未来尚未来
小型化是测序仪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无损于测序性能。
独特的基于电信号检测的测序方式和异于普通测序仪的便捷性,使纳米孔测序技术被寄予厚望。这种“厚望”可能还比人们对SMRT技术的期望更“厚”一些。甚至还出现了一个说法,将纳米孔测序与SMRT测序区分开来,单独归在“第四代测序技术”一类。
纳米孔测序的长读长优势更显著,在长读长模式下为10-100 kb,超长读长测序模式下则达到100-300 kb,最高记录为2.3 Mb。但它的测序准确率一般低于SMRT测序。
稍微想想,就能知道高准确率的纳米孔测序实现起来有多么困难。核苷酸链在纳米孔中的易位速度极快,电流变化极难捕捉,必须千万次地优化纳米孔的设计与修饰以及马达蛋白,减缓易位速度,才能得到可辨认的电信号谱图。而不同核苷酸产生的离子电流变化又是极其微小,如何根据这种微小的变化将它们区分开来,也是一大难题。
可以说,纳米孔测序更特别,与NGS的距离更远。研究人员们通常将其与NGS结合使用,利用其在长读长上的优势,拓宽基因分析与生物学研究的边界。
目前,对于不同的测序技术,一个普遍的共识是:没有最好的测序技术,只有最适合的技术。
对于纳米孔测序,想象中的美好未来还没有来,但值得期待。
参考资料:
[1]https://nanoporetech.com/platform/technology
[2]Jain, M., Olsen, H.E., Paten, B. et al. The Oxford Nanopore MinION: delivery of nanopore sequencing to the genomic community. Genome Biol 17, 239 (2016).
[3]MacKenzie, M., Argyropoulos, C. An introduction to nanopore sequencing: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icromachines 2023, 14(459).

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关闭

官方推荐 上一条 /3 下一条

客服中心 搜索 官方QQ群 洽谈合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