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在IVD原料领域,特别是在进口品牌的原料供应商之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相关案例可以信手拈来,随便罗列: 🚩Meridian Bioscience被韩国诊断公司SD Biosensor联合私募股权公司收购,收购金额高达约100亿元人民币; 🚩DIARECT被英国体外诊断原料巨头BBI Solutions纳入麾下; 🚩芬兰原料大厂Medix Biochemica先后将Lee Biosolutions, EastCoast Bio, Diaclone等收入囊中; 🚩丹纳赫买下GE生命科学业务,取名Cytiva独立运营; 🚩Agilent收购DAKO; 🚩Biosynth收购Fitzegerald; 🚩DSM收购Pentapharm; 🚩迈瑞收购Hytest 如上可以看出,不仅有下游诊断公司对上游原料企业的收购,也有原料大厂对原料小厂的收购;既有知名原料大厂被收购,亦有小而精的原料品牌被并购;并购不仅发生于跨国企业,中国企业也参与其中。但是,所有被收购的对象,均为进口IVD原料品牌。 看到这里,不禁要问,基数庞大的中国本土IVD原料企业,难道一个被并购的案例都没有吗?本土原料企业除了数量众多之外,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偏小,理论上讲很适合被收购。但现实却恰恰相反,我印象中的唯一一起是捷门生物被上市公司海利生物收购,而且严格意义上讲,捷门还不能算是原料企业。(如果各位看官有知道的案例,欢迎私信告知) 并购与国产IVD原料企业绝缘,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在于国内原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或者说作为被收购标的的质地还不够硬。上文提及的被收购的进口原料品牌,最晚成立的DIARECT,至今亦有二十五年历史;最长的Pentapharm,创立至今超过七十年。它们的营收规模或许不是太大,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积累深厚,产品品质饱经考验,且往往在下游用户中形成了应用标准,品牌影响力十足。比如Pentapharm的凝血试剂原料(蛇毒、底物、兔脑磷脂)、DIARECT的自免原料、 Diaclone的细胞因子,更不用提Hytest的心肌抗体、Meridian的TORCH原料。国产原料企业显然相形见绌了,实际上国产原料的品牌力还十分薄弱,甚至是没有品牌,一方面是时间积累不够,技术、品控、公司运营都欠火候,另一方面是因为一直处于追赶身位,很难做出差异化和特色。抹平与进口的差距已经殊为不易,何谈开创新篇独领风骚呢? 此外,我认为此局面跟理念也有莫大的关系。国产IVD原料企业,虽然大部分规模偏小,但由于基数庞大,特别是新冠疫情的催化,目前中等偏上营收规模(比如年度营收2000万以上)企业的绝对数量并不算少,个人估计至少三十家。客观上,这部分企业应该是发生并购的主要群体(因为更大的企业,已经可以称为头部企业了,不需要并购了,直接争取上市即可;更小的企业往往也没有买家能看得上)。然而主观上,这部分企业,必然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像头部企业一样,也朝着自己上市的目标而去。 另一方面,如果买家是迈瑞这种国内下游诊断公司,大概率是不会考虑并购国产原料企业的,因为这样的并购对后者的业务很可能是种伤害;如果买家是原料大厂,收购规模相对较小的国内原料企业,我认为是比较合情合理的。不过迄今没有外资IVD原料大厂收购国内同行的先例;而本土IVD原料头部大厂们,从行动上看也明显更热衷于收购进口品牌,比如爱博泰克收购美国Yurogen。根源或许依然是上文提到的国产标的质地欠佳,亦或许这些头部大厂对大包大揽充满信心,生化、免疫、分子无所不精;酶、抗原抗体、磁珠微球无所不能。 未来,行业泡沫终将被挤掉,“务实”必将取代“亢奋”成为行业的主题,届时我相信,国内原料企业的并购案例也将出现并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