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春节回老家,也有身边的亲戚看我每天更新公众号,看了一些文章,便询问我:感觉你们体外诊断行业挺热闹,有没有办法入行或者合适的通道,又联想起之前一些其他行业的朋友的咨询,今天就来聊聊外行能不能进入IVD行业。 由于自己没有在医院工作和就业的经历,所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话题就局限在围绕体外诊断行业的商业领域: 包括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正好这两大类的企业自己在后来的工作过程中也都有参与,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分享。 首先总的来讲,在整个大医疗领域,体外诊断行业独特且独有的设备+试剂的商业模式,注定了其比其他设备或者药品领域更好的现金流和持续性,这样长周期性的赛道,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赛道是好的,但每个人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博尔特如果去跑马拉松估计一辈子都出不了头,如何在好赛道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还是很重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 1.先建立行业观 对于20来岁,科班出身的人来讲,入行的早期最好还是能去一两家外资企业待一待,感受一下大平台的体系和品牌力。 一方面它们的福利待遇比较优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好的平台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从业人员,包括合作的渠道商、终端的顶级医院客户,建立起对整个行业的认知框架,这是小公司很难给到的。 自己在入行的时候也曾经有幸参加过某行业知名企业的MT(管理培训生)项目,不过在其他行业发展挺不错的MT项目在IVD领域更多有割韭菜、白嫖廉价劳动力的嫌疑。 尽管那几年在软实力上没有太多的提升,但在行业和专业产品知识上打下了蛮好的基础,以至于到现在也在依靠当时的积累吃饭,对相关企业也是感恩至今。 不过外企或者大公司的问题依然是明显的,一方面是大公司病,另一方面是所有人在里面都只是一颗螺丝钉,略微有温水煮青蛙的嫌疑。从入行加入外企到之后离开也是这方面的原因。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外资企业的天花板是比较低的,当然顶级打工人另算。 更重要的是,外企内部,大陆人<Hongkonger or Taiwaner<日韩<欧美,这样的地位或者鄙视链客观存在,而这也极大限制了个人在企业内部的发展,毕竟天花板就比你身高高一点,你还能怎么跳? 当然这样的情况在过去两三年也有不小的改变,几家行业龙头在本土化的进程中,也将越来越多优秀的本土人才从幕后推向全球,实在是当下打工人之幸。 但总的来说,从发展天花板来讲,国内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位和机会,这几年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外企人员进入到优秀的国产厂家中,就是这个道理。 建立行业观一方面是让从业人员可以真正入行,另外一方面是为不断变化的未来做准备,而这也考验人的认知和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这方面很难通过简单的模仿或者抄袭得到,必须要通过自己个人深入的反思才能得到。 2.实在不行,寻找跳板 而对于同样20多岁,非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来讲,进入外资企业是相对比较困难的事情,可以先进入到一些国产企业,先入行再择业。 在对行业或者各方面有一定认识之后再跳槽到其他企业也并非一件难事,只是一开始的福利待遇不会特别好,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时间也不会特别长。 所以对于一开始压力相对并不算大的年轻人来讲,还可以承担这样的跨行风险,毕竟进入的是一个比较朝阳的行业,而对于更大年龄的朋友来讲,其实会比较难去承受这样的风险。 对于非科班出身的人来讲,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往往意味着相关知识、资源(人脉、经验)的欠缺,所以像一块海绵一样快速地吸取周围一切值得学习的知识和经验非常重要。 在现在的IVD行业,所在的平台高度越来越重要,就像我们之前在我还有机会吗?和一年赚十几万的厂家销售聊天聊到的,集采之后对于只拥有生化厂家销售的残酷性,公司或者产品布局上的短板是很难完全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弥补的,所以,趁年轻,一定要想办法去一下大平台,体验一下我们在第一点讲的那些东西。 3. 自己的资源和特点 对于30多岁,非科班出身的人,在考虑是否要跨行进入体外诊断行业的时候,可以不妨去思考一下自己现在已经有了哪一方面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大概可以分成几类: 一方面是客户资源,比如身边有一些关系不错的在医疗行业的客户或者说能够在一开始为自己带来一定流量的朋友。 或者行业的稀缺资源:比如非常成功的运营、管理者,再比如在其他领域的海外市场,一些新技术的研发上做出过一番成绩。 如果没有的话,就不太建议进入到这个对你来说全新的领域,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寻找投入产出比最高的赛道可能才是最好的选择。 而对于具备相应资源的朋友来说,无论是选择进入相应的厂家还是贸易公司都应该能够找得到自己的位置,包括在自己身边也不乏这样做得好的,从代理商或者企业的销售人员转行自己成立了贸易公司的也不算少数。 对于这样的转行,依然相关的朋友付出不少的时间去学习专业的知识,但好在现在的网络互联网有非常多的资料可以去学习,也有不少的课程可以帮助人们去做这样的提升。 4. 选择依然大于努力 前面讲了不同年龄、科班和非科班的情况,在具体的企业和方向抉择上依然是选择大于努力。 产品单一同时有没有太大竞争力的企业慎选,老技术的公司慎选,现在的一些新兴产品,新技术反而可能会成为未来的POCT、发光,很多正在从事传统产品工作人员不太愿意,或者不太想冒风险参与其中,而这也孕育了不小的机会。 既然起点低一些,起步慢一些,要想超车只能弯道,那就注定要选择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关注一些新方向,新技术平台,是不错的切入机会,身边也有不少这样的案例,通过加入这样的企业实现了入行,以及之后工作和职位的迅速提升,而这样的机会和晋升速度是他们在传统厂家不可能遇到的。 所以,选择依然大于努力,弯道超车选好路很重要。 5.年龄和空杯心态 如同官场升迁一样,年龄同样是职场晋升的重要因素,30岁做上销售经理和40岁做上销售经理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同样,35岁做上省区经理,后面还有机会去往大区经理、区域总监、销售总监发展,所以说时间很重要,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 但也需要牢记,对于大公司来说,任何一个位置即便高如总监、VP这样的位置也依然是螺丝钉一样的角色,只是质地不同,薪资不一样而已,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待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固化自己的思维。 所以也有人说:在一家公司待满6年的人通常是很难辞职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防止思维的固化不是一定要通过跳槽、换公司才能实现,多去和同行、客户交流也是重要的途径,总之,保持开放的心态(Be Open)非常重要。 6. 最后 无论是哪种情况,永远不要忘了成长,人的职业生涯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现在的行业和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快,一门手艺很难保障一生的工作,所以学习和成长也会变成一件一辈子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