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内各行业难得一见的“冰点”时刻,不同产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迷走势,业务收紧、企业裁员成为大家避之不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自然,IVD产业也难逃“此劫”。 2022年以来,体外诊断市场持续处于低迷期。除上海地区外,两年前的销量王—新冠检测试剂盒连续四个月使用率同比21年下滑。 IVD新冠产品下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医保连续的降价和药监局的集中采购使新冠检测价格已至极限,2022年4月新冠产品迎来第四次的全国性降价——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对于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筛查、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连续性的降价让一众IVD企业直呼「扛不住了」。
近日,上市公司的年中(Q2)财报相继出炉,我们不妨从纷繁复杂的财报中抽丝剥茧、以期管中窥豹,看看现在的IVD市场如何?新冠检测行业现状如何?今年整个行业还能好起来吗? 1 22半年报出炉 下滑的业务和卖不出去的试剂盒 纵观22年半年报,我们发现一些诊断企业出现了业绩滑坡现象,这之中大多是由于新冠检测业务低迷导至的。除此之外,我们还注意到除新冠业务外,肿瘤特检、优生优育等特定产品线的下滑力度也不小。 华大基因近日发布公告称:2022年上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约 33.70%-46.59%,主要系新冠业务变化,以及经营投入增长所致。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华大基因称,主要原因包括:第一,报告期内,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2021年同期较高基数有所下降。常规业务较2021年同期略有下降,其中,生育健康和感染防控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肿瘤防控的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多组学大数据与合成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实现稳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数据与去年同期业务表现完全倒挂。去年Q2季度,在华大多条业务线中,感染业务线对整体营收贡献最大。总营收接近37亿元,同期下降8.71%-14.8%;归母净利10-12亿,同比下降27.34%-39.45%。其中,生育检测业务是实现营收6.24亿元,同比增长9.92%,肿瘤防控业务实现营收达1.57亿元,感染防控业务实现营收达6.61亿元。 曾让企业、资本和股民赚的盆满钵满的新冠产品,如今竟成为拉低企业整体营收的核心因素。不禁感叹,商业真的是一个奇妙的领域总有很多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昔日黄金产品线带领企业披荆斩棘,被市场的急流过滤后,吸金属性正在消解,留下仅剩的玩家—这些玩家也是最早入局且笑道最后的胜利者。 同一时间,迈克生物也发布了自己Q2财报。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82亿元,同比下降9.11%;归母净利润4.06亿元,同比下降23.68%;半年报显示,迈克生物涵盖生化、免疫、临检、分子、病理、快检、IVD 原材料等产品平台。对于营收的下降,迈克生物称,主要系报告期内新冠分子产品销售价格降低,导至收入同比下降。 明德生物第二季度环比业绩也出现滑坡。公司日前在投资者平台上回应称,主要原因是响应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号召,公司第二季度新冠核酸检测产品较第一季度平均价格有所下降。 华大、迈克、明德等年中业绩的营收不足原因都统一指向了新冠检测今年的业务的衰退。此前张江集团产业研究室产业专员张伟就表示:随着检测费用的大幅下降以及医保局明确不将其纳入医保范围,新冠核酸检测未来的盈利能力是大幅下滑的,我认为它的商业模式是难以持续。 市场经济的走低、高度同质化的内卷斗争让整个新冠市场急转直下。撑到现在仍保持核酸业务运转的企业要么是像达安基因、金域医学与政府需求长期捆绑的大户,要么就是支撑企业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7月15日,九安医疗低开低走,早盘一度大跌8.38%,随后跌幅收窄,截至A股收盘,九安医疗报58.48元,跌6.45%。不过,相较于一季度用力超猛的375倍的增幅,九安此次280倍的中报预增幅度被衬的业绩平平。公司股价更是在15日当天大跌6.45%,18日开盘再度下跌,最终收于56.65元/股,跌幅3.13%,两日累计跌幅9.37%。
受此影响,九安医疗凭借新冠试剂盒出海订单股价一骑绝尘。2021年11月至2022年1月底的三个月内,九安医疗股价从每股最低6元附近一路涨至最高超过80元,累计涨幅超过12倍,成为A股市场上一时风头无两的大牛股。 3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通知称,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3月10日已印发《关于印发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应用方案(试行)的通知》,显示国家将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根据方案,社区居民有自我检测需求的,可通过零售药店、网络销售平台等渠道,自行购买抗原检测试剂进行自测。 此后,新冠抗原检测在短短几天时间中,成为国民可即时购买的一款畅销型IVD自测产品。一时间,京东健康、美团买药、饿了么、阿里大健康迎来了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点击量爆发的阶段,自测盒也成为了一款供不应求的国民消费品... 如今,抗原试剂盒在国内的市场似乎也日落西山.. 小编查看京东健康、淘宝的线上销售平台发现,抗原自测盒的订单大多是在4-7月期间下单的,其中4-5月是订单峰值,而7月仅有两位数的订单量。另外,通过评论查看。购买抗原试剂盒群体为高校、单位居多,其次才是个人采购群体。
放眼全球,位于英国坎伯利的知名临床诊断公司Novacyt收入从 2021 年上半年的 5220 万英镑跌至 1650 万英镑(1970 万美元)。Novacyt 表示,其 2021 年上半年收入的 4760 万英镑营收主要来自 COVID-19 产品 。 今年,由于市场对 SARS-CoV-2 PCR 和抗体测试菜单的需求下降, Novacyt 继续面临收入下降,为此该公司表示已选择终止其 Lab21 Healthcare 和 Microgen Bioproducts 业务,并表示将寻求将今年的运营成本降低 240 万英镑至 2060 万英镑。Novacyt 去年的全年运营成本约为 2510 万英镑。 实际上,在核酸检测市场预测见顶后,各大上市公司都寻求出海找新业绩增长点。不过,往欧美卖新冠检测试剂的生意也不好做了。小桔灯网也曾报道新冠检测试剂出口量大跌,红利期将尽。 一位IVD人士表示:当寒风吹去了中国新冠检测市场撑起的繁荣销量,2022年的真相是分外残酷。 2 活下去 抽身新冠赛道 人员优化成“救命法宝” 但首先,要先活下去。 一位IVD企业高管李明(化名)在进行月度工作复盘时发现:公司每一周都在下调营收预期,第一季度结束时,比去年底的计划已经下调了三成。第二季度表现对比第一季度差还的更远了。他们的新冠抗原自测盒规划出货1000万以上,上市后发现,卖到300万就开始吃力了。 李明原本打算换工作,但打听了一圈,除头部外,IVD企业没几个日子过的滋润,就放弃了离职的念头。“你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底在哪 。”他对小桔灯网说。 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新冠病毒(COVID-19)检测试剂盒的出口货值自今年2月达到180.24亿元的高峰后,开始大幅下降。今年3月至5月,其出口货值分别为145.91亿元、39.11亿元和18.13亿元;环比降幅分别达到19.05%、73.19%和53.64%。 目前,在新冠赛道中卷着的IVD企业分为三类选手。 第一类是头部的ICL公司,例如金域医学、达安基因等大型第三方实验室,他们通过贯穿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方式,坐收新冠长期红利。即使在处在新冠赛道的日落余晖阶段也能通过试剂+检测服务捆绑的方式降本增效,在这期间还获得了全国不同地方政府的渠道资源,为其实验室的其他检测管线下沉开辟了难得的资源,典型的新冠赛道王者选手。 整个新冠行业发展正在迅速衰减,所有人必然会感到寒冷的滋味。 现在IVD企业高管们开会时都会说起同一个词“降本增效”。言外之意就是缩减部门架构,优化部门人员。
留下的人是幸运的,也不得不承受更大压力。一位分子诊断公司员工表示:他们工作时间是9106—早晨9点、晚上10点,一周工作6天。如果有人在6点准时下班,会成为部门的另类分子。另外,他们每周开一次销售例会,如果发现一周之间的某天/某几天销量下滑,领导就会在群里艾特各区域负责人,“不睡觉都要写报告复盘”。 3 先苟着 无疑,经过两年无序扩张与爆发性增长的新冠检测产业红利期已消失殆尽。在2022年及其未来的三年时间中,任何企业都需要头顶大山迎难而上。而在被迫穿越残酷凛冬时,IVD从业者们也会经历长期的痛苦、不适,但也获得机会以最冷峻的目光进行自我审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