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华生物与子公司之间的百亿仲裁纠纷还在持续发酵。 处在风暴中的科华生物和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天隆公司”)都不轻松。一方面,科华生物持有的子公司股权遭到冻结,大股东股权转让受阻,同时还面临子公司失控、审计无法推进,上市公司年报难产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天隆公司原有创始团队陷入谈判无门、业务拓展暂停、控股权被“贱卖”的窘境。 究竟是天隆公司因不满剩余股权的交易对价主动挑起纠纷,还是另有隐情?双方争议点究竟在哪里?仲裁案未来会走向何方?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和调研,逐步窥见并接近“百亿仲裁案”重重迷雾背后的真相。 母子反目:百亿收购价是否合理 回溯三年前,2018年6月11日,科华生物与天隆公司创始股东签订了《投资协议书》。根据协议,科华生物以“两步走”的方式,收购彭年才、李明等四方持有的天隆公司股权。第一阶段,科华生物以5.54亿元对价获得天隆公司62%股权;第二阶段,双方约定在2021年对剩余38%股份进行处理,可由上市公司提出要求,按照12亿元或标的2020年度扣非后净利润30倍进行收购,也可由标的其他股东提出要求,按照9亿元或标的2020年度扣非后净利润25倍进行收购,两种方案皆以孰高为准,最终完成对天隆公司100%股权的收购。 对此,一位投行人士表示,这样的设计实际上是均衡了双方情况。一方面,帮助科华生物规避全面收购天隆公司带来的商誉风险;另一方面,也能给天隆公司业务发展留出一定时间。 按照双方当时计算,一揽子交易完成后,最终天隆公司的投后市盈率不会超过10倍。不过,受疫情影响,2020年开始,天隆公司利润出现爆发性增长。这让上述收购的PE计算基数发生质的改变。基于突发因素带来的利润暴增计算出的超过100亿元的交易对价是否合理,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天隆公司到底值不值这么多钱,疫情结束后能否维持这样的利润?科华生物认为,疫情突发导至的业绩增长已经超过各方在订立《投资协议书》时正常可预见及可预测的范围,如继续履行该交易条款将对上市公司明显不公平,并在回函中多次依法邀请交易对方与公司进一步磋商,重新协商交易条款。 天隆公司却强调,业绩爆发不单单是疫情影响,主要还是公司“厚积薄发”,不断投入研发、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对于科华生物收购之前出现的连续三年亏损,天隆公司内部人士解释称,2017年之前公司没有一分钱贷款,经营状况很好。韩国SK集团入股后,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直接导至2012年之后的亏损。但如果没有前期持续的高比例研发投入,天隆不会有现在的业绩爆发。 “2017年年底,原股东SK集团退出后,在与科华正式谈判前,我们前后见了国内近百家投资机构和上市公司,其中不乏开价和估值更高的。我们认为彼时科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是有想法和战略规划的,被诚意打动,最终选择了与他们合作。”天隆公司一管理层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其曾经参与了科华生物对天隆公司收购的整个过程。 上述人士坦言,条款明确第二次股份交割也可采取股权置换的模式,即上市公司向天隆公司三位创始股东定向增发股份。这也是当时创始股东选择低价出让控股权的核心原因,希望通过这次交易,成为上市公司的核心股东,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这是天隆公司的重要目标。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花5.54亿元买一家每年贡献10多亿元业绩公司的62%股权肯定划算,第二阶段协议履行一定会增加成本,在已掌握控股权的情况下,科华最优的选择是维持现状。换句话说,科华生物没有动力购买剩余的股权,更别说105亿元的天价。“反观天隆创始团队,之前控制权便宜卖出,就是希望第二阶段方案履行后能够成为上市公司股东,因此天隆公司对谈判的诉求比科华更急迫,价格是两方博弈的焦点。”上述人士说。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方渠道了解到,即便现在已经进入仲裁程序,天隆方面仍希望能够和科华生物重新回到谈判桌前,并在仲裁金额上作出很大让步。 科华生物方面则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领导与天隆少数股东多次开展协商,且公司2021年5月起多次以书面函告方式邀请对方协商,公司总裁2021年底还通过电话方式向天隆总经理提出协商建议,希望妥善解决相关分歧,但均未得到对方的正面回复。并强调称,上述事实情况公司均已在公告中披露过。 阻击交易:毫无征兆谈判破裂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图文热点 最新文章
关闭 官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