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想到,2022年伊始,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的大明星,竟是以这种方式“破圈”。 近日,因为实施引起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有传染严重危险的行为,郑州金域员工张某东被禹州警方以涉嫌刑事犯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 这种非常罕见的指控罪名,刺激了公众的敏感神经,舆论一时将金域医学冲到风口浪尖,“主动传播病毒”、“丢失样本”、“伪造数据”...各种猜疑此起彼伏,至今尚未平复。 截至目前,尽管金域医学连发声明,但还是没能挽回信任,事发后其市值两天内蒸发了51亿元。 该事件很可能是金域医学成立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舆论冲击,也是整个IVD行业的一次“公众信任危机”。作为业内人士,值得对金域医学的前景、甚至对独立医学实验室(ICL)的运营模式进行思考。 金域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暂按下该事件不表,我们先来看一看金域医学的行业地位,以及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ICL)的运营逻辑。 行业地位上,金域医学是中国市场上公认的ICL龙头。 根据2021上半年财报,金域医学营收54.55亿元,同比+57%。在目前同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
2003年,金域医学正式命名,此前曾是广州医学院的校办企业。其创始人金域医学董事长、CEO梁耀铭生于1964年,曾在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历任教务处、科研处干部及广州医学院科技实验厂厂长,后成立金域医学。 金域赶上了医改的好时候。
天时地利人和之下,金域医学占尽了先发优势。2017年,金域医学迎来高光时刻,登陆上交所,成为中国最早成立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实验室之一。 业务方面,根据公开资料,金域医学以第三方医学检验及病理诊断业务为核心;
这些数字,均居国内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前列。 新冠疫情的爆发,为全国ICL提供了新的“规模经济”来源,成为金域医学另一个发展“加速剂”。 根据公开资料,截至2021年11月,金域医学完成了2.2亿份核酸检测,属全球第一。海通证券估计,金域医学2020年新冠核酸检测业收入在23亿元以上,贡献净利润七亿元以上。 总体来看,金域医学是一家资历、营收、实验室数量、业务规模均居ICL行业首位的企业,同时也是中国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龙头企业。 但这次,它却偏偏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栽了跟头”。 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危机 此次金域医学事件并非孤例。 过去两年里,北京、河北、天津等疫情中心都曾出现过检测机构涉嫌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伪造检测结果或违反操作流程等情况。
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2020年,民营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占比全国仅16%,但截至2020年,我国公立医院11870个,民营医院数量已经达到达23524个。 也就是说数量占据66.5%的民营医疗机构,仅依赖16%的诊疗人次来存活。民营医疗机构的竞争和生存状况可见一斑。 这其中的一大原因,或许就包括患者对民营医疗机构的信任问题。 长久以来,我国医疗体系以公立医院作为主导,公立医院汇集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对于患者而言,声名远扬的专科意味着好的医疗质量,因此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去公立医院就医。 而对于民营医院的不信任,则是源于部分民营医院本身。国内民营医疗的历程较短,医院自身的学科建设不完备。而学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人才和时间的积累。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特别是对于金域医学之类、短时间承接大量任务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来说,如何在暴增的业务量之下,严格监管每一个环节,甚至监管到每一个员工?这对于民营医疗是非常大的考验。 金域事件个中缘由尚未可知,但这件事给整个检测行业、甚至民营医疗机构敲响警钟,任何情况下,无论公立民营,都需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再来谈发展、再来谈盈利。 对于IVD产业链来说,新冠催生的高增速不可能永远持续,企业要适应这个现实,资本市场也要正确认识。 事件回顾: 1月12日凌晨2点14分,许昌市公安局发布通报称,经公安机关调查,郑州金域临床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简称:郑州金域)区域负责人张某东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施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行为。 事发之后,金域医学在12日午间发布声明,称郑州金域在本月2日接到许昌市下属禹州市卫健部门的通知,要求参与禹州市疫情防控筛查。当地工作人员立刻投入工作,并从郑州调拨相关技术人员和大批量物资参与防控筛查。 针对有员工涉嫌违法一事,这份声明称,“正在调查具体情况。”同时称张某东等人并未参与实验室检测工作。 截至完稿,尚未有这一案情的正式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