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检验产品可玩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创新检验产品将越来越受关注,那么创新检验产品应该怎么玩呢? 最近,小阁发现周围不少检验业内的朋友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新产品的卫生经济学评估上。 小L是国内top上市医疗企业W司的医学部高级民工。 他告诉小阁,随着检验产品的带量采购和低价挂网的逐步执行,常规产品的压力已经促使W司开始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新产品上。 小L说,W司专门设立了相关职位,并和外部机构开始合作,有意识地进行创新产品上市前的卫生经济学评估,计划将评估数据提交政府相关部门,作为争取定价和进医保的依据。 小L说,不光W司,很多其他头部医疗企业都开始了类似的工作,尤其是那些有筛查和确诊意义的检验项目,有些已经上市的项目,都在做相关的评价。 带量采购制度引发的连锁反应,不但彻底改变了中间渠道,也使得生产企业的产品研发、营销推广手段也跟着变化。 ① 作为政府和医保局,在评估一个医疗产品是否有意义时,并不是单纯的考虑其是否对临床有意义,而是要从经济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付出的总体成本和带来的总体收益。这个评估的过程,就是卫生经济学评价。 简单来说就是疾病诊疗相关方案+经济学的投入产出=卫生经济学的成本+健康产出。 卫生经济学评价对于政府的卫生决策和医疗费用支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医保基金见底,每年能用的医疗支出有限。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对医疗经费进行重新分配,其成本和效果将是完全不同的。 假设某个小国家,只有十万人,医疗经费只有1个亿,这个时候新冠疫情来了,所有的钱都去花去治疗被新冠感染的患者,把钱都花完了。 那么就没有经费再购买疫苗,慢性病管理和其他医疗服务了,而这些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整体国民的生命年和生命质量。 另外一种做法,随便说,比如它可以拿2千万用于疫苗,5千万用于治疗新冠患者,2千万用于慢性病患者,1千万用于急诊和其他疾病等。 很显然,不同的分配方案带来了不同的成本和截然不同的效益。 评价常用的成本分类方式包括三种,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 直接医疗成本,包括药品、手术、诊疗、检验、护理等费用,非直接医疗成本包括交通、食宿、营养等。 间接成本包括休学、停工、早亡等带来的时间和生存率的损失等。 隐性成本包括患者或者亲友遭受的痛苦、悲伤、抑郁等等。 健康产出的衡量也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效益、效果和效用。 效益指的是以货币化计算的实施某个干预方案后所获得的所有有利或者有益的结果。 效果指的是以临床指标去衡量的收益,包括临床中间指标或者终点指标,临床效果等。 效用则是指人民通过医疗服务和诊疗之后对健康状况改善和提高的满意程度。 效用指标中,目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s),指的是患者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活的年数,取决于两个维度,一个是生命数量,一个是生命质量。 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完全健康的生活了十年,那么他的QALY就是10。另外一个患者生活了二十年,但是生活质量只有完全健康时候的一半,那么他的QALY就是20 x 0.5,也是10。 ② 由健康产出的三个方面也引申出了卫生经济学评价的4种研究方法,包括:成本-效果分析(cost effectiveness analysis,CEA)、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analysis,CBA)和成本-效用分析(cost utility analysis,CUA)以及最小成本法(cost minimization analysis,CMA)。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小桔灯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转载需联系授权。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小桔灯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3、所有再转载者需自行获得原作者授权并注明来源。 最新评论相关分类图文热点 最新文章
关闭 官方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