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新的第二版ISO 17511内容中,有关词语的定义内容。我有很多不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的。 现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01 分析选择性和分析特异性 在ISO 17511的第一版中,还使用了“分析特异性(analytical specificity)”。该词语的解释为:检测程序只检测被测量的能力。可是在第二版中,分析特异性词语没有了,出现了“分析选择性(analytical selectivity)”。该词语的解释为:检测系统的属性,与特定检测程序一起使用,为一个或多个被测量提供了被检测的量值,而每个被测量值独立于其他被测量或在被研究的现象、身体或物质中的其他量值。 示例:一个检测系统去检测血浆中肌酐的物质量浓度的能力,不受样品中存在的其他成分的影响。 注释1:在化学中,一个检测系统的选择性,通常具有被选定成分在浓度上得到的量在规定的区间内。 注释2:在物理学上的选择性是一个概念,接近于有时候被用于化学中的特异性。 我的问题:为什么在临床检验中,不再说特异性了?它与分析选择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仔细地阅读,以往说的特异性,只是从量值上说,该检测程序的特异性很好,它只检测我们需要的被测量。但是在实验中,我们只是像现在第二版中所说的,只要对其他被测量的实验结果,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不影响被检测的被测量的检测结果的话。我们就讲,该检测程序或检测系统有很好的特异性。而第二版现今的描述,要客观得多。即,一个检测系统的选择性,通常具有的被选定成分在浓度上得到的量在规定的区间内。其实这个规定的区间,也许就是我们日常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特异时,给出的某个特异范围。 在美国的CLSI的最新文件中,保留了“分析特异性”这个词语。 02 3.5 校准等级 (calibration hierarchy) 从参考到最后检测系统(3.29)的校准(3.4)顺序,每次校准(3.4)的输出取决于前述的校准(3.4)的输出。 注释1:检测不确定度(3.48)必然逐级随校准(3.4)顺序在增加。 注释2:按照MP(3.27)的运行,校准等级的要素是一个或多个检测标准(3.28)和检测系统(3.29)。 注释3:两个检测标准(3.28)间的比较,会被视为校准(3.4),如果比较被用于检查,若有必要,修正量(3.38)值和归因于检测标准(3.28)之一的检测不确定度(3.48)。 注释4:这个文件里,校准等级被定义为,使用MP(3.27)特定顺序和RM(3.39)(在可用下,被较高等级RM(3.39)和/或MP(3.27)对相同类型的量(3.38)的校准),为某样品设定某个被测量(3.26)值的一个详细叙述的过程。 注释5:这个定义的目的,样品包括人样品以及校准物质(3.6)、EQA物质或其他RM(3.39)。 我个人认为,标准文件对校准等级的词语的解释非常好。 (1)首先说清楚了,这是从最高的参考系统到最后检测系统的系列校准顺序。因此,校准等级就是在建立一个检测系统时, 如何将最高等级的正确度,逐级向下传递的校准顺序。而每一个校准等级是由一个检测程序(MP)和某个参考物质(RM)组合。被检测的样品就是人样品或校准物质。 (2)两个检测标准间的比较,被视为校准。这是在注释3中指出的。也即,校准是两个检测程序与参考物质组合(即检测系统),在检测病人样品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下一级的参考物质的值,使两个检测系统对相同病人组的检测结果,达到最好的比对。由此,也对下一级的“参考”物质的值被调整成功。 03 3.10 参考物质的互换性 (commutability of a reference material) 互换性(commutability) RM(3.39)的属性,两个MP(3.27)同时对这个物质规定量(3.38)得到的检测结果间的关系,和其他规定的物质检测结果间的关系间展现的一致性程度。 注释1:被评估的RM(3.39)通常是校准品(3.6),其他规定的物质通常是常规样品。 注释2:RM(3.39)的互换性评估中,在所有可应用的MP(3.27)间的比较是可取的。 注释3:根据RM的预期用途的适用性,定义了检测结果一致性的紧密程度。 注释4:互换性的声明被限制到特定比较规定的MP(3.27)。 我感到文件对互换性词语写得很好。 (1)首先,互换性是参考物质的,因此该条词语就是“参考物质的互换性”。因此,务请我们的临床实验室同道,一定要弄清楚,互换性只属于参考物质所有。当然,这个参考物质也包含了我日常在使用的“校准品”和“正确度控制品”。 (2)建立或评估参考物质的互换性,也一定是方法学比较的过程。将被评价的参考物质与两个检测程序(MP)组合,以该参考物质校准比较的两个检测程序,然后检测一组新鲜病人样品。如果两个检测程序与该参考物质的组合,检测得到的病人样品检测结果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确定了该参考物质,与参与实验的两个检测程序一起,具有互换性。因此,叙述谋个参考物质是否具有互换性,非常要紧的是使用了什么检测程序。 (3)叙述互换性的检测结果比较,与其他方法学比较检测结果评价时基本相同。也即在一定的一致性认可范围内,确定该参考物质的互换性。 04 3.13 检测值的等同 (equivalence of measured values) 等同的结果 (equivalent results) 在预期检测相同被测量(3.26)的不同IVD MD(3.21)间检测值的一致,相同人样品在检测值上的差异,不影响临床解释。 注释1:相同人样品在两个或更多MP(3.27)间检测值等同的结论,是依据检测值的差异在预先确定的临界或限值之内。 我个人认为,在定义中加入这个检测值的等同词语条目很好。就像上面在解释互换性,其实也需要这个词语的定义。即,相同人样品在检测值上的差异,不影响临床解释下,在临床上可以被理解为检测值的等同。 05 3.23 基质效应(matrix effect) 对样品属性的影响,与分析物(3.1)的存在无关,对检测和转而对被检测量(3.38)值的影响。 注释1:基质效应的特定原因是一个影响量(3.16)。 注释2:词语‘基质效应’有时候被错误地用在某个物质的不可互换性,因诸如失活的分析物(3.1)或一个添加被预期与被测量(3.26)相似的非-真正成分(替代分析物(3.1))。 基质效应词语中,特别提到了注释2 的内容。即在某个样品因保存不妥,是内含的分析物失活;使用某个检测系统检测时,检测不出结果。但是在样品中有分析物,只是它已经失活了。或者为了提高控制品或校准品的某个分析物浓度,添加了一些动物来源的分析物或人工合成的某些分析物。可是,样品的这个分析物的含量上升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被认为是基质效应,这是错误的。基质指的是样品中除了分析物之外的所有其他物质。被添加的类似分析物的物质,它们不是基质。但是,究竟在添加了类似分析物(如动物来源的分析物或人为合成的分析物),造成检测结果不理想。我个人认为这应该像前面叙述了检测程序的选择性。关于这个内容容我学习后,再与大家交流。但至少是,它们的添加不是基质效应的问题。
3.26 被测量(measurand) 预期被检测的量(3.38)。 注释1:一个被测量的规范要求了解量(3.38)的种类、描述带有该量(3.38)的现象、物体、或物质的状态,包括任何相关成分以及所涉及的化学实体。 注释2:在VIM和IEC 60050-300:2001的第二版中,被测量被定义为“被检测的量(3.38)”。 注释3:检测,包括检测系统(3.29)和在该条件下实施的检测,会改变现象、物体、或物质,使被检测的量(3.38)可以与确定的被测量有差异。在这个情况下,适当的修正是必要的。 示例:一个钢棒在室温摄氏23℃下平衡的长度,将和在特定温度20℃下的长度不同,这是被测量。在这个情况下,一个修正是必要的。 注释4:在化学中,‘分析物’(3.1)、或物质或化合物的名称是词语,有时候被用作‘被测量’。这个用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词语没有提及到量(3.38)。 注释5:在检验医学,描述的被测量包括了量(3.38)的名称(如,物质浓度量)、成分/分析物(3.1)(如,β-D-葡萄糖)、和发现被测量的生物系统(如,血液血浆)。 关于被测量,这个词语在文件中的定义中,特别提出几点,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的。 (1)被测量的定义是:预期被检测的量。注意最后一个字“量”。仅仅将平时将分析物的词语列为被测量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词语不涉及量。 (2)在注释5中,特别指出了:在检验医学,描述的被测量包括了量的名称(如,物质浓度量)、成分/分析物(如,β-D-葡萄糖)、和发现被测量的生物系统(如,血液血浆)。这样的定义与我们日常在完整叙述一个检测项目时,我体会是一致的。因为这个被测量需要说明:是检测了什么样品?检测了什么实际检测成分或分析物?还有说明是它的量的名称。这些都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