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吴凡,康云互联董事长,IVD资深从业人员
这里提智慧生物而不是人类,是因为人类是智慧生物的一类,也许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特别是强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的成熟,大概率人类不再是纯肉体形态,至少会融合强人工智能。旧人类智力和新人类比很可能类似虫子和人比,再进一步进化也许当时的人类已不是我们能理解的智慧生物形态。但不管智慧生物再强大,也只能发现和利用自然规律,所以这也是智慧生物的局限性。人定胜天,不过是整体劣势转为局部优势而已。
医学是智慧生物对于自身和同类的软硬缺陷也就是心理和生理的缺陷进行诊断、预防、修复、补偿、遏制和缓解的科学、技术、技巧和经验的集合。所以就算人类以后抛弃了肉身,医学也会存在,只是换了一种形式。既然医学有科学的成分那就有同样的局限性。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历史不但是巨轮,还是棘轮。现代人有多少愿意回到20年前没有智能手机、商业基因测序、移动支付、避孕贴片、社交网络、宫颈癌疫苗、电子书、丙肝根治药物和U盘等伟大发明的过去呢?
生存、安全和健康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各国最尖端的技术都堆在军工和医学上了。新冠防治工作对比17年前的SARS防治,可以知道熔喷布、健康码、体温枪、移动互联网都功不可没。
科技最终对社会产生影响不只是涉及技术进步,还包括配套的人才、理念和生态,进步越是大需要配套的东西越多。医疗领域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且受益方、决策方和支付方往往分离的领域,问题会更复杂。
分析科技不能只看科技,医学也一样。科技的发展终点只和自然规律相关,但是过程却和经济和社会认知相关。
传统医学和经验为主的现代医学都可归为经验医学。人类早期通过经验归纳认识世界,所以经验和感官是主要依靠对象。经验对于医学发展是双刃剑,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但只靠经验,会陷入经验主义陷阱。个人的经验是片面、静止、孤立的。所以经验只能作为理性的素材而不能替代理性。比如某个权威机构或者人物说XX药对新冠有效,这个证据其实级别很低,远不如双盲试验。和老中医们讨论马兜铃酸时,有个观点,祖宗吃了几千年也没事。但真实原因是是古人寿命短,且无统计工具。早期人们认为生病是受了诅咒或者外邪入侵,所以用五花八门的方法驱邪,但也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人痘,隔离防疫等,但是更多的是安慰剂效应甚至帮倒忙。后来认识到人体结构,病原体,但是还不成体系,但为循证医学打下基础,比如洗手、消毒、磺胺、早期疫苗等。
循证医学对于工业时代来是最合适的,严格按照双盲法等科学方法可确保医疗方案在可接受范围内尽可能安全有效,产品标准化无论是生产、流通还是使用上成本都相对低。但循证医学的证据往往来源于统计学,统计学的局限性也会被引入,比如有争议的P值、取样偏差等。由于研究对象是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忽略个体差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风险。
循证医学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但人对于健康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另外医疗费用快速上涨也让医疗保险及患者不堪重负。所以针对诊疗的范围、效果、安全性、效率和成本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就可预测的未来来看基因检测、互联网最有可能改变医疗的现状。基因检测包括扩增技术和测序技术,通过确定基因的类型可以做到精准医疗扩展诊疗的范围,避免无效治疗导至副作用。互联网医疗的远程问诊、互联网体外诊断可以通过远程的诊疗,甚至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高就医体验,缓解医疗资源的绝对短缺和分布不均问题,在应急及基础医疗,公共卫生会有广泛应用场景。这些技术可以说弥补了循证医疗的一些局限性。
医学不断解决现有的疾病,但解决完一些疾病以后随着寿命增长,又会出现新的疾病,这是由于普遍存在的基因缺陷造成的。这个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是基因编辑,但是基因编辑除了有传统的安全性风险外,还要考虑多样性问题,爱尔兰大饥荒就是多样性出问题的教训。
另一个未来的可能威胁是强人工智能的出现,因为AI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巨大差距,任何限制的破解很只是时间问题,而笔者能想到的抗衡方法只有脑机接口,人类即AI。人类本质改变后,医学也会随之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