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是比较好玩的职位,为什么这么说,除非是做过这个职位的小伙伴,不然连自己公司的同事都不知道是干嘛的。 给别人讲起来,感觉什么都懂,很厉害的样子,但是也只有自己知道卡在各个实权部门中间的尴尬。 近些年,很多国内的IVD企业也逐渐有了这个职位,但是一直也没有得到重视,除了一些客观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还是产品经理本省的能力。 如果我们把这个岗位仅仅看作是一份工作,按照岗位说明去做,确实是很难有较大的成就。 IVD产品经理岗位,不像传统岗位对于从业人员能力的评估,大多数企业更多的是上级的直观评价,很难量化考核。 IVD产品经理的进阶,对于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而我一直觉得产品经理是做得越久,对于产品的认识层面更多、更深。 0-3岁的产品经理之间的差距其实并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加长,产品经理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以下几点或是IVD产品经理进阶的新方向。 产品经理的知识储备自然是越多越好,虽然学习积累不会被量化考核,但却是最基础、最实用的进阶之路。 从一个产品、或者一类的产品进入这个岗位,逐渐熟悉之后、行业知识、竞品特点、不同公司的战略、用户特点等这些东西就成为一个必须攻克的阵地。 为什么要去了解行业、了解竞争对手呢?有句话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通常先了解自己,然后才有机会了解别人。 刚开始做产品经理,更多的会以为自家的产品是非常完美的,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延伸出两个方向: 一是非常自信,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宣讲产品,强推概念,哪怕是这种概念不符合用户实际使用的场景,遇到竞品攻击之后,开始全盘Diss竞品,又或是觉得自己产品为什么没有这个功能,自暴自弃。 二是客观自信的去看待产品,充分了解自己产品的优点及缺点,同时以空杯状态去接触竞品,权衡较量之间,去升华自身产品的营销策略或者卖点。 知道自己重几斤,也知道对手的重几斤,这才是理想状态。 除此之外,多读一些经济、管理、法律、心理、市场营销学等方面的书籍,也是十分有益的。 也就是“多元化”的学习,去嫁接不同的思维,并将其运用在工作中。 读书、查资料、看报告都是为了获取一些信息,去完善自己的认知框架。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么一句话:“你所做的任何决策,都是基于自身的认知框架” 如果某个问题的最优解需要的信息或者知识不在之前的认知框架里,那么这个问题不一定能用最好的方法解决。 所以拓宽知识边界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 前段时间,抖音上蒋方舟的一个视频中的观点,我认为讲的特别好。 当一个人不读书、不虚心请教别人的时候,他的价值观就只能靠所谓朋友、网红来决定。 你没有自我意识,感觉在目前公司里的所有专员里,自己已经是很不错的那个了,别人会的我也会,领导交代的事情也基本都能完成。认为这个岗位就这样了。 当然多读书本身可能是比较难的一件事,工作之后时间被分割为很多的碎片,想要完整、安静的去读一本书,是一件奢侈的事。 前两年,罗振宇的得到APP在知识付费行业异军突起,它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把一本书或者一个知识点嚼碎之后传递给你。 渐渐的人们也发现这种方式获取知识的速度很快,但是整合自身的知识框架里是很难的,所以我个人还是建议大家去读完整的书籍,系统性的思考。 为什么我强调要多往大脑里输入知识呢,因为我们最终是要将其输出利用的,而不是只作为一个精神食粮,吃过就不焦虑了。 如何有效、有质量的输出,重要的一点便是“独立思考”的自我意识。综合知识,做出判断。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善的,不完善的信息去做出判断会有失偏颇,这个时候独立思考的自主知识框架将会成为一个校准物。 当然,在做一个重大的决定前,请记得“独立思考”。 我们说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得不说所有的信息跟数据都是由人人创造出来的,我们如何透过数据、透过信息去看背后的东西? “知己知彼”,要先知己,方能知彼。 同样一件事不同公司的处理方式可能是存在不一样的,举个例子,拿入院申请表来说,有些公司是市场部的人员在做,有些是销售在做。 你肯定觉得不就一个入院表嘛,走个流程而已,没必要搞得很麻烦。 一个产品经理在看这个问题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从申请表填写的情况看出对方销售的水平?市场部的水平?甚至是对方公司对于产品服务方面的支持情况。 还有一个“换位思考”的概念也挺重要,如果我是用户,如果我是竞品希望得到什么?会怎么去做? 独立思考的去看待行业发展,接触过很多客户抱怨之后,或者说我们收集到的信息提示我们未来“流水线”、“自动化”是发展的方向,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在产品规划的时候有所考量呢? “概念性”的产品提法,很多情况下,我们会接到很多需求,很多客户问题,没有一个产品是绝对完美的。在这些需求、问题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有句话“你能看多远,就能走多远”。 希望作为IVD产品经理的你,无止境。 |